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 : 44次 | 上传用户:delph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理论界就已经开始,只是当时的研究内容仅局限于农业经济和城镇化方面,也就是说研究领域还只是在县域经济活动的某些组织方法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这一概念。此后,中央有关经济和改革的文件中都有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项内容。“县域经济”遂成为热点话题,不仅在学术理论界,在社会上也一样,各省市的党委和政府都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关“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章也在各种报刊上大量出现,相关的专著也不少,但内容仍大多是关于县级经济组织的运作以及省市级政府应该如何扶持的问题,并没有将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作为一种体系来研究从而探讨其演变发展的规律。 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背景以及现状,提出了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主要运行机制的创新机制及创新模式。 全文共有五章组成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有关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组成要素、结构及其功能;其次介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增长极理论、集聚——辐射的正负效应,县域经济比较优势与区域分工合作等理论观点;最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其后研究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以及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等。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社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增强,投资环境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医疗及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存在着经济发展还缺乏自主增长的机制,没有根本扭转就业瓶颈等难题。同时也注意到,实际上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既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通过挖掘潜力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全面发展时代。 第三章通过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具体分析,为提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和模式做准备。本章主要从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并从县域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角度,对吉林省各县(市)域经济的增长情况进行实证性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困境,并分
其他文献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适应当前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在高中数学教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取胜,电力企业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完善业扩报装工作的工作流程和专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稳定、可持续
以鄯善县山南灌区2010年地下水监测数据为依据,对3种不同节水方案下的灌区农业需水量进行了预测。方案一是维持现状灌溉面积2.13万hm2不变的强化节水方案;方案二是每年减少灌溉
<正>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结合新校区建设实施书院制,重新组合架构教育资源,学生管理与教学改革双向互动,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
研究机器人无标定手眼协调控制,提出了自适应遗传算法(AGA)选取与优化自抗扰控制器(ADRC)参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其过多参数难以调节的问题.采用两个结构相同的一阶ADRC实现了六自
根据智能机器人视觉伺服的要求,建立了固定眼结构的MOTOMAN-SV3XL型工业机器人无标定视觉伺服系统.研究了目前在机器人视觉伺服研究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方法,即基于图像雅
以解读拉萨火车站的绿色理念为主线,探求其在设计中适应西藏地域文化特色的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及新型绿色技术的应用,进而发掘出西藏朴素的绿色观念在新建筑中的应用模式,以
慢性咽炎,笔者临床归纳总结为肺燥津伤,湿热熏蒸,肠燥津枯,寒邪直中,虚火上炎5个证型进行辨治,临床疗效佳。
本文研究了简单背景下,发生尺度、角度、位置变化的目标的神经网络识别、定位方法。内容涉及模糊分割技术、BP神经网络、主元分析技术。文章采用对整幅图像识别,同加窗匹配的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旧的择业观念面临崩溃,新的成熟的择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大学生对择业的评价、选择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