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失血分析和临床疗效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506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K线对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在单侧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失血及隐性失血量的意义目的:K线(K-line)是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连接从C2到C7椎管前后径的中点一条虚拟的直线。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后纵韧带峰值超过K线(称为K线[-]),与骨化的后纵韧带未超过K线(称为K线[+])的患者相比,他们一般在椎板成形术后不能得到充分的减压。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K线的位置对行后路单侧开门椎板成形术术中出血及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科行单侧开门椎板成形术的10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被分成两组,分别为K线(+)组或K线(-)组。评估参数包括两个方面,围手术期参数包括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术中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并发症;放射学参数包括骨化灶椎管占位率和C2-7Cobb角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统计分析K线(+)组和K线(-)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PLL分类、用药史、C2-7Cobb角、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并发症方面差异。K线(-)组骨化灶占位率(49.5±15.3%)显著高于K线(+)组(42.3±10.1%),P=0.006;K线(-)组术中出血量(286±110.5m L)也是明显高于K线(+)组(205.5±98.3ml),P=0.003。K线(-)组隐性失血量(295.5±112.6m L)高于K线(+)组(265.6±103.8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小结:颈椎后路单侧开门椎板成形术术中及隐性失血量可通过K线与骨赘的空间关系进行预测。这种关系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指标,可以帮助脊柱外科医生为OPLL患者制定合适的手术策略。第二部分选择不同开门侧的单开门手术治疗侧方型颈椎OPLL的失血量及其临床效果研究目的: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是治疗OPLL的常见术式,一般认为是从症状重或压迫严重的一侧作为开门侧。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选择压迫严重侧开门及压迫较轻侧开门治疗侧方型OPLL患者时,对手术疗效及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单侧开门手术59例,压迫严重侧开门手术30例(对照组),压迫较轻侧开门手术29例(实验组)。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我们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并计算术中失血量、隐形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比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椎管扩大率,脊髓横断面面积(spinal cord area,SCA),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C2-7Cobb角变化,以及神经障碍并发症,如感染,硬脊膜破裂,轴性症状,颈5神经根麻痹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中总失血量(380.5±100.5ml)明显少于对照组(450.8±120.9ml),P=0.019,实验组术中失血量(120.5±80.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175.0±90.3 ml),P=0.018,两组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手术时间(90.5±30.5min)短于对照组(110.0±45.8min),P=0.060,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SCA高于对照组,P<0.001。术中硬膜破裂(1例)实验组少于对照组(2例),轴性疼痛及C5神经根麻痹每组各1例,无统计学意义。到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JOA改善率、VAS评分、NDI指数、颈椎ROM、C2-7Cobb角变化、SCA、椎管扩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小结:压迫较轻侧开门减压治疗OPLL是可行的。该术式和常规开门是同样的操作技术,但是围手术期失血量明显减少,在改善脊髓受压上有优势,术后能够得到相同的临床效果,虽然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其均值少于常规术式,可能与样本量大小有关。第三部分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与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曲度变直的颈椎OPLL的失血比较及临床效果研究目的:比较应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single–door laminoplasty)与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with 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手术治疗颈椎曲度变直和(或)K线阴性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失血分析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科就诊,诊断为颈椎OPLL且达到入选标准的患者共59例。依照术式不同,分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组(单开门组,n=28)和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组(椎板切除组,n=31),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收集术前、术后Hb及Hct,计算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活动度(ROM)、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C2-7Cobb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SVA)及颈椎曲度指数(CCI),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门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椎板减压融合组。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JOA改善率、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VAS评分、NDI指数和轴向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板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ROM对比差异明显,单开门组优于椎板切除组。单开门组颈椎前凸显著降低,椎板切除组颈椎前凸显著升高,单开门组SVA显著升高,椎板切除组保持不变。末次随访时,单开门组CCI明显低于椎板切除组,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神经改善率无显著差异,但与椎板切除组相比,单开门组术后颈椎后凸发生率和颈椎后凸变化率明显高于椎板切除组。小结:针对颈椎曲度变直和(或)K线阴性的颈椎OPLL患者,两种术式术后症状缓解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椎板切除内固定相比,单开门术式围手术期失血更少、轴向疼痛较少、颈部活动度保留更多。但是在维持颈椎曲度上较差。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室内燃煤暴露与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探讨室内燃煤对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纳入752名研究对象,根据室内是否燃煤分为燃煤组和对照组。监测两组室内空气质量(PM2.5、CO、SO2)情况。2.q PCR检测血液中IL-8、SAA1、TNF-α、CRP的m RNA表达情况。3.校正混杂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室内燃煤因素与颈动
第一部分1,25-二羟维生素D3预处理对在体小鼠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的影响目的:1.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肌细胞自噬的变化情况。2.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VD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AMI)心肌的作用如何。方法:1.选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采用永久性
第一部分利用显微压痕技术测量中国人体全身显微骨硬度研究目的:利用显微压痕技术测量中国人体全身显微骨硬度,探讨中国人体全身骨硬度分布特征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纳入3名遗体捐献者分别为两名男性(62岁、58岁),一名女性(45岁)。去除骨周围软组织后,于全身中轴骨及单侧四肢骨水平,垂直骨干长轴获取多层面骨标本。使用显微硬度压痕测量仪在不同骨样品层面不同区域进行维氏硬度值测量。利用统计分析探索中国人体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探究lncRNA LIFR-AS1对胃癌的影响及其参与的分子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胃癌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方向。方法:1.通过RNA-seq测序分析,发现在胃癌中存在lncRNA LIFR-AS1表达的下调;通过样本表达分析,进一步证明lncRNA LIFR-AS1在数据库胃癌样本、胃癌组织和细胞
第一部分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焦亡的抑制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据报道,细胞焦亡参与了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或发展。Ac-FLTD-CMK是一种新合成的细胞焦亡抑制剂。然而,Ac-FLTD-CMK是否能抑制TBI后的细胞焦亡以及是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Ac-FLTD-CMK对TBI小鼠的作用。方法:雄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并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同样为乳腺癌,每年发病人数约为30.4万。因此,对于乳腺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医学领域工作的重点。当前,随着乳腺癌治疗模式的进步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乳腺癌的治疗效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肝移植是治疗ALF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供体器官缺乏、价格高昂等因素导致肝移植应用受限。因此,寻找治疗ALF的新方法迫在眉睫。肝细胞坏死导致肝脏募集大量的炎症细胞,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为ALF的病理机制之一。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是治疗ALF的关键。小分子多肽LR12能够抑制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TREM-1)的激活,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影响大脑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ALS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最终会导致其死亡,当运动神经元死亡时,大脑启动和控制肌肉运动的能力逐渐受到影响,人们可能会失去说话、进食、移动和呼吸的能力,最终死于呼吸衰竭。ALS有两种不同类型,散发性和家族性。散发性ALS是最常见的,占所有病例的90%到95%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位于血管中膜,是构成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成熟的VSMC的主要功能是收缩以及调节血管的张力。在正常的血管中,VSMC的表型以分化型为主,当血管受到损伤后,VSMC从分化表型转化为合成型,获得增殖及迁移能力,并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造成血管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相反,当VSMC衰老导致VSMC功能障碍时,往往引发高血压、动
缺血性脑卒中是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FDA批准的唯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但其使用受限于4.5 h的狭窄时间窗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大多数神经保护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之间不匹配,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对慢性脑修复过程的观察。因此,找到有效的策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长期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不仅仅是缺血后的超急性期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