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总结慢性肾脏病中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益肾泄浊方改善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论证“益肾法”与“泄浊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治疗肾性贫血中的临床意义,为肾性贫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方药及治疗思路。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双盲地将纳入的93例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益肾泄浊方(成分为:黄芪枸杞生地丹参益母草大黄泽泻岗梅散剂制剂干预治疗,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对照治疗组予以益血生胶囊(成分为:梅花鹿茸、鹿血粉、鹿角胶、阿胶、牛髓、黄芪、紫河车等十二多味功效:健脾生血,补肾填精剂型:改为散剂制剂,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同时两组均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低磷、低脂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1~0.8mg/kg.d-1;血压平稳于120~140/70~90mmhg之间,并根据病情分别予以抗感染、利尿、抗凝及降脂处理;1个疗程为4个月,治疗2周后开始分期观察,2周为一观察周期。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血常规(RBC、HCT、HGB等)、网织红细胞及血生化等,并在治疗过程中同步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血压变化、恶心呕吐、大便潜血及血清电解质变化等)。结果1)在93例研究对象中,中医证候出现频率最多的是疲倦乏力,中医辨证分型中证型出现最多是气阴两虚型,其中兼证中出现最多的是湿热证,其次是瘀血证;2)在两组疗效评估中,治疗组其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91.3%;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的证候积治疗后的积分;并且在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头晕、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肢体麻木证候中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疲倦乏力、腰痛、小便黄赤及食少纳呆的比较中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治疗后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在实验室检查中,两组在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比较中,多在从第4周起,两组的治疗后指标的提高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并且同期两组内的比较中,治疗组的疗效要优于同期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5)在1个疗程结束后的两组肾小球滤过率及血清尿素氮的比较中,两组同组内的比较中治疗后的肾小球滤过率及血清尿素氮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同期的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性(P<0.05),最终结果提示治疗组的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及降低血清尿素氮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观察结果在治疗疗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恶性呕吐者,对照组中出现2例血压波动异常;肝功能异常、大便潜血及血清电解质变化均未见异常变化者。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表明,在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中中医的病因病机主为“肾虚为本兼有湿热、瘀阻”,病变部位主要则于脾肾及肝;同时在对益肾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临床研究中可以验证出“益肾法”与“泄浊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肾性贫血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轻中度范畴内的贫血患者,从中长期疗程的评估有较理想的作用,从而拓宽了中医药应用的广度及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