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论思想的演变与当代中国美学之发展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泽厚是中国当代美学最富影响的美学家之一,是他在中国当代美学首次高扬了“实践”、“积淀”的旗帜。自1956年参加美学大讨论以来,李泽厚几乎参与了新中国美学发展迄今的全过程。作为当代中国美学承前启后的关节点,李氏美论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本文侧重从李氏学说演变过程入手,分析李氏学说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进而为解读李泽厚,揭示我国当代美学发展契机及走向提供一种可借鉴的事实。  “美是难的”,美的本质问题讨论了上千年。五六十年代,中国学人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这个老问题。李泽厚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他认为美是一种社会的客观存在,他自觉地将自己的认识建立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自然人化”内在层面的解析,他修正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提法,明确指出“美是自由的形式”。这一观点被中国学人普遍接受,并逐渐形成了当代中国美学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社会实践”派。然而尽管李泽厚站在了当时的前沿,但是其理论仍无法逃避时代局限造成的束缚,带枷起舞的他在此后深切反思了理论中的诸多问题,转而着手研究亟待解决的实践主体问题。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的问题属于近代哲学本体论范畴。为此,李泽厚批判吸收了康德理论,构建了“主体实践性哲学”。他认为哲学应关注人,而人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理性与感性,社会与个体。传统认识抹煞了感性、个体的理性、社会内容,要建立新的感性认识来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同时因为美感作为“自由的感受”表现了感性的最高层面,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性,即积淀了理性的感性。所以深入解释理性的东西怎样积淀在感性之中,社会的内涵怎样融入个体之内的研究便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李泽厚提出“积淀”说。李氏学说至此具备了自己的美的本质论、美的哲学、美感理论,从而形成了丰满博杂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被学界长期认可与接受,对当代美学贡献良多,影响深远;但这一理论仍有许多缺憾,尽管它给予了感性、个体一定的地位,但仍将二者作为理性、社会的从属品,这一根本失误使后来者找到了突破的缺口。刘晓波、杨春时分别针对“积淀”说、“实践”观同李泽厚在同一语境下展开争鸣,尽管未能突破李氏学说的全部防线,但启发了后继者对逻辑起点的反思。直至张弘、潘知常等人从反对人为造成的二元分割入手,以“存在美学”超越“实践美学”,才最终消解李氏学说的独家垄断地位,引发中国美学走向多元的新格局。  李泽厚美学发展的每个过程几乎都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大事记。其理论发展史就是中国当代美学漠视人——发现人——重视人发展过程的缩影。在这一微缩景观中看到中国美学在不断寻求着突破,在无止境的突破中,看到一条条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读到一串串生生不息的破立故事。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声有色。到目前为止,国内电视台总数已多达上千,相应地电视台标志的数目也是与日俱增,而台标的表现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2009年4月的一天,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位于西三旗老厂区的员工们正同平时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地工作着。负责公司供暖的华德集团物业管理分公司,正按计划对冬季
张衡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人物,他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出特殊的才能并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就。也许是张衡的科学成就闪烁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至于
虽然初级阶段的英语教育很受重视,但是在教学中“费时低效”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在一些教学水平落后的农村中学,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这些学校里的教师缺乏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质量检测水平的进步。在水质化验中加强质量控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水质化验分析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相关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主体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翻译界的关注。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角度看,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是翻译的主体,成功的翻译
本文以浑源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全面细致地记录了浑源方言语音系统,并对其中的一些语音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浑源方言的语音很有特色,既反映了晋方言的共性,如保留入声;也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部分地区已逐渐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产品营销,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当前物流体系结合,能更好促进地区性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