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效果仍不够理想。有研究者提出,改革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实际实施的课程与计划课程之间存在错位或不匹配,而导致这种不匹配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有不同的期望、认识、理解和态度等,即Nunan(1989)的隐性课程假说。教师隐性课程的存在往往使得计划课程中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走了样或打了折扣。而且,教师隐性课程会影响他们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而教学策略使用又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可见,从教师隐性课程角度探讨外语教学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研究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外语教育中隐性课程的研究还不多见,而有关教师隐性课程对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更是缺乏。 本研究就是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背景,以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的不匹配现象为切入点,探讨教师隐性课程对教学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影响以及教学策略使用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影响关系,目的是希望从教师隐性课程的角度为解决我国外语教育中“费时低效”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同时也为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存在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之间不匹配的现象?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2)产生这些不匹配现象的教师隐性课程因素主要有哪些?(3)这些教师隐性课程因素与教师教学策略使用之间有什么相关关系?(4)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如何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教师教学策略的使用又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何种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以质化为主,量化为辅,先质化再量化又到质化的三阶段混合研究设计,运用课堂观察、访谈、书面资料和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对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教师隐性课程因素、教师教学策略使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层层影响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首先,采用便利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的策略,选取上海市三所高校的三位教师,对他们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开放式观察,之后对其进行非结构性访谈,考察他们在教学中是否存在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的不匹配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产生这些不匹配现象的教师隐性课程因素,从而回答第一和第二个研究问题。接着,基于第一阶段个案研究的发现,结合先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策略,对全国六个地区22所高校的409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群体的角度了解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包括教师观念和教师个体特征)与他们教学策略使用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然后,根据问卷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信息,采用目的性抽样和便利抽样的策略,在参加过正式问卷调查的一所高校中选取担任同一级别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三位教师进行课前访谈、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调查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如何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以及教学策略使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回答第四个研究问题。通过对三个阶段研究结果的厚实描述,形成对教师隐性课程、教学策略使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阐释性理解。 第一阶段个案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之间的不匹配现象,表现在教师们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互动和师生角色、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方面或增加或删减或突出某些内容和经验,还有一些内容和经验是与计划课程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的,从而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增加型、减少型、突出型以及部分符合型这四种隐性课程类型,这些内容与经验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隐性课程。研究结果验证了Nunan(1989)的隐性课程假说和史光孝(2011)等的研究发现。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这些不匹配现象的原因有学生因素、课程因素以及学校教学改革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等环境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观念态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角色观、资源观和职业发展观)和教师个体特征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如专业背景、教学经历、教学风格、兴趣爱好等)。基于这些研究发现,结合文献阅读,构建了教师隐性课程和教学策略调查问卷,开展更大范围的实证调查,以便得到更为客观的量化数据。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观念态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即教师观念)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五个单项上都与教学策略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职业发展观”、“课程与教学目标观”与教学策略使用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这两种观念态度对教师教学策略使用的影响最为显著。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观念是教学策略使用的有效预测变量。在教师个体特征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师范教育或培训、性别、职称、年龄、学历、专业方向这些变量对总体或单项教学策略的使用具有显著影响,而教龄和出国留学经历对教师教学策略使用没有任何显著性影响。此外,教师们认为影响他们教学策略使用的其它重要因素还包括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水平或运用能力以及性格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重新进入课堂,对教师隐性课程因素与教学策略使用以及教学策略使用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更深入的个案研究。 第三阶段个案研究发现,教师观念态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尤其是职业发展观和课程与教学目标观)对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确实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教师个体因素中,性格的确是影响教师教学策略选择和使用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期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出国留学经历虽然对教学内容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他们教学策略使用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还发现,教师教学策略使用与学生对他们课程的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教学策略(尤其是“备课”、“讲课有条理”、“调整方式”、“时间管理”、“肯定成绩与进步”等策略)的使用确实会显著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发现外,第一和第三阶段研究都发现,高校大学英语显性课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这些发现,研究者对临时性概念框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可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借鉴的理论框架,并对高校显性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局限性,展望了教师隐性课程研究和教学策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