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有充实的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生物知识。于是习惯性思维将学生对于生物学中某些概念的理解带入误区,甚至与正确的生物概念背道而驰。这些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生物学概念就是维果斯基所说的前科学概念。维果斯基是前概念研究的奠基人物,他开创性地建立了日常概念(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分类体系,这就为概念教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他使人们认识到,概念学习不只是概念获得,也包含着概念转变。因此,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平时不能将学生视为“白纸一张”,应当考虑学生接受教育前已有的前概念。然而,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在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创设一些条件促使学生概念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弊病和缺陷,所以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本论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对前概念的涵义进行概述,前概念又称为模糊概念(fuzzyeoneeption)、迷思概念(miseoneeption)、相异构想(altemativeeoneeptions)、日常概念等,是指未经过专门教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概念。接着对国内外的有关生物前概念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高中生物前概念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一些概念受前概念影响的情况,揭示这些前概念产生的根源和它们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前概念对生物概念学习的影响。最后,通过参考有关文献,根据有关调查实际,提出解决前概念问题的转化策略,以此指导生物概念的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尽可能地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和消除前概念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前概念产生的来源有多个方面,有生活经验因素、相似概念干扰因素、教学过程中导致因素、教学方式影响等。二、前概念具有广泛性、顽固性、自发性、隐蔽性和反复性,前概念对生物概念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三、实现前概念转化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是根据概念同化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新旧思维之间的矛盾,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运用或改变其前概念,以建构新知识和形成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