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级别条件下驾驶员疲劳机理与延缓对策研究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驾驶疲劳所导致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汽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取代了部分驾驶员的操作任务,让驾驶任务变得更轻松,能一定程度缓解长时间驾驶带来的主动疲劳;但另一方面,自动化系统将驾驶员角色由操控者转向监控者,使得被动疲劳更容易发生,并由此带来驾驶员注意力和警觉性水平的下降。这为当前L2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条件下的驾驶员疲劳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驾驶场景和技术条件下的驾驶员脑部视觉信息处理差异,结合驾驶疲劳相关研究成果,分析L2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条件下的驾驶疲劳成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疲劳调节措施。最后,通过分析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提出对疲劳进行调节以维持注意力水平的合适时机,进行L2级别自动驾驶条件下的驾驶疲劳干预。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采集驾驶员驾驶过程中视觉处理相关的脑电信号,分析比较驾驶员在4个驾驶任务(城市和草原2种场景×人工和L2自动驾驶2种技术条件)中,大脑对驾驶环境视觉信息处理的活跃程度差异。发现:与单调驾驶不同,信息不足不是造成L2级别自动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自动化技术本身是导致驾驶员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2)结合驾驶疲劳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自动化技术导致的驾驶员“感知—决策—执行”信息处理循环被打断,使得驾驶员对外部环境信息感知和决策的意愿降低,导致驾驶员唤醒水平下降,是L2级别自动驾驶条件下的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以“反馈”替代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执行”,重构驾驶员“感知—决策—反馈”信息处理循环,进而激发驾驶员进一步对外部环境信息进行感知和决策的意愿,提升驾驶员唤醒水平,缓解驾驶员的被动疲劳。(3)研究L2级别自动驾驶过程中的驾驶员注意力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指出疲劳干预以提升注意力整体水平的合适时机,是在驾驶员第一次自我疲劳调节后,注意力水平的下降拐点处。在城市等复杂驾驶场景中,就驾驶员整体统计来看,合适的干预时机为20-25分钟处。本文对不同驾驶条件下驾驶员的信息处理差异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疲劳理论得出了L2级别条件下驾驶员疲劳生成机理,进一步研究驾驶员注意力时变规律,结合疲劳机理提出疲劳延缓措施,研究内容提升驾驶安全具有一定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对于进气道燃油喷射发动机,高燃油经济性和低排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燃比(Air-Fuel ratio,AFR)的精确控制。针对瞬态燃空比的快速精确跟踪的问题,提出了燃空比非线性控制方法。首先,利用发动机均值模型对进气道空气动态模型、燃油动态模型和发动机输出模型建模,并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补偿建模误差,进而获得精度较高的模型;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框架下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基于模型实时预测进入气缸的空气量补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作的同种异体和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Allo-Xeno-ADM)免疫原性差异.方法 将异种(猪)和同种异体(兔)中厚皮片采用Trypsin+Triton X-100和戊二醛等处理制成ADM,埋植于兔耳、兔背皮下,分别比较交联型Xeno-ADM1组、网状交联型Xeno-ADM2组、未交联的Xenc-ADM3组、以及动物先用Xeno-ADM蛋白免疫后再移植交联型Xeno-ADM
会议
现阶段大部分城市仍然采用重型柴油车作为客车,由于产生大量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采用新型动力系统是解决客车尾气污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动力系统研发中室内台架动态模拟试验由于周期短、成本低并且试验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成为动力系统研发过程中重要的试验手段。负载模拟试验台需要能够实时动态还原车辆在路面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动态负载,只有台架加载的负载与车辆实际行驶负载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负载模拟试验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与现实,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渊源,为探析此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底气。本文从逻辑、实践及价值三个维度探讨二者之关系,不单单是帮助理解和践行这一命题,更是想让二者牵手耦合,助益文化复兴。
发动机作为工程机械主要的动力源之一,其燃油利用率对整机性能有重要影响。燃油利用率除了与缸内燃油燃烧是否充分有关之外,各个摩擦副的摩擦损失也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基于团队在研的某V型两缸汽油机为依托,研究分析了内燃机中主要摩擦副曲轴-轴承系统的润滑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结合了有限元技术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首先,根据设计参数建立曲轴-轴承系统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处理,根据发动
本文主要进行车辆垂直泊车系统的相关研究,针对垂直泊车系统中的三个核心技术——车位识别与泊车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进行了研究,针对带有车位标志线的垂直停车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车位线识别算法,然后对垂直泊车进行了路径规划并设计路径跟踪控制器,采用车辆动力学软件进行了垂直泊车仿真,为研究车辆垂直泊车系统提供一定参考。首先,完成对有车位线的垂直泊车车位的识别分析,采集不同光照条件、不同车位背景、不同的车
由于自适应巡航系统控制策略的原因,当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目标车辆脱离自车的雷达范围后自车会恢复至巡航车速,但较高的巡航车速会使车辆在弯道中发生侧滑失控而与护栏发生碰撞等事故。目前针对车辆失稳侧滑条件下与护栏碰撞过程中乘员横向离位和损伤的研究相对匮乏,研究车辆侧滑和碰撞过程中乘员损伤以及车辆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对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参考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结合Car
传统的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HIL)测试往往借助于仿真软件构造虚拟的测试工况,而这也忽略了诸多实际因素,例如测试工况没有真实车辆,忽略了雷达反射面的存在,这不易于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场地测试虽能够反应真实的交通环境,但是投资成本巨大。一个室内智能车辆测试实验室不仅能够解决虚拟测试工况下无真实车辆参与等实际问题且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而在该测试实验室中,拥有能快速实现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