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7-10倍,其中许多人可因血管狭窄至闭塞而出现肢端坏疽,导致截肢。已有研究表明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紊乱、高凝状态等密切相关。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活化,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vWF是由内皮细胞及巨核细胞合成和分泌,在血液循环中的水平被认为是内皮损伤的标志。GMP-140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标志,又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本研究通过观察二者在2型糖尿病(T2DM)及其血管并发症患者中的含量变化,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为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90例,其中男45例,女45例,平均年龄(57.43±9.6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9.37±5.76)年。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①动脉内膜厚度≥1㎜②内膜不厚但回声增强③斑块(单发、多发、弥漫)④狭窄。进行病变程度评定①无病变者为正常②只有一种性质病变者为轻度③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病变为中度④三种及以上者为重度。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即无血管病变组(A组,30例)轻度血管病变组(B组,30例)中重度血管病变组(C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感染、吸烟、急性代谢紊乱、肝肾疾病、糖尿病肾病(UAER≥20ug/mi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散瞳后由专业眼科医师进行眼底检查)、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两周内服用降脂、降压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所有受检者采晨起空腹肘静脉血,留取血浆用ELISA法测定vWF、GMP-140含量,检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并记录年龄、病程、腰围、臀围等各项指标。分析各组患者血浆vWF、GMP-140的含量变化及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 ±s)表示,统计分析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有无血管病变(无=0,有=1)为变量,对病变的危险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B、C三组之间vWF及GMP-140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呈依次升高趋势。2.A、B、C三组之间比较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B、C两组合并后与A组比较,两组间甘油三酯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病程、年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有显著性差异(P<0.01),B、C两组比较病程、年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两组比较腰臀比、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显著性差异(P<0.01),A、B及B、C两组之间比较腰臀比、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以有无血管病变(无=0,有=1)为变量,对病程、年龄、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WF、GMP-140等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腰臀比、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vWF、GMP-140均进入回归方程,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相比,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具体表现为血浆vWF、GMP-140含量的升高,且此变化随着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升高。提示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检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指标。2.年龄、腰臀比、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vWF、GMP-140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多种因素如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年龄增长、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均促进了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3.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采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抗血小板活化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延缓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文献
良好、优美、和谐的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在不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情烦躁,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也难以养成优良的品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何创设一个优良、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加强班级硬环境建设,达到“宜学之境”    班级环境的建设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班级硬环境是指班级的各类设施,班级软环境则是指班级里所体
这几年,学校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但每次摸着教室墙壁,我总觉得它过于冰冷。正所谓,环境影响人,也能塑造人。一种文化环境,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是教师对学生成长负责的表现。  于是,我开始向教室的墙壁“开战”,我要让它“活”起来。而我在这个摸索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一厢情愿的数字化    起初,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一边贴上各科成绩表,我的
一天,一位家长很好奇地问我:“老师,我孩子昨天回家可兴奋了,说他得了一块什么‘免罚金牌’,还说是老师奖的。我再问,他却神秘兮兮地不肯说。我想问问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孩子那么看重。我可从没见过他那么开心。”  “免罚金牌”古已有之,不是我的独创,但将“免罚金牌”借用到班级管理上,倒有先验之功。这一尝试缘于一次扣分。  一次卫生检查,我们班被扣分了,原因是窗户没擦干净。学生告诉我的时候我不太相信,因为擦
背景和目的: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然而近年来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免疫治疗作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体的
文化是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教室文化应该是出现于教室中的特有方式与精神价值。笔者于2008年5月-8月期间利用在纽约圣文森山学院访学的机会,走访了纽约市15所中小学,其中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有中学,也有小学。通过参观并与师生的交流,感受到了中美之间教育教学的许多差异,有些看起来是形式上的不同,但其实质还是教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差异所致。美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
W是我这个学期的学生,拖着两条鼻涕,里边的衣服比外边长半截,还常常露出个脐眼,眼睛一眨,嘴一裂:“是嘛?你才……”不把话说完,一转身跑了。  没办法,只好趁接孩子的时候约请家长。孩子的学习习惯比什么都重要,才读书一个多月,作业就交不上来。家访时我们才知道,这孩子一直由外婆带着,爸爸老出差。  妈妈呢?孩子教育的轴心人物呢?家长不提,我们也不好开口。  意见都沟通好了,我客气地送他外婆出门口。心情沉
当学生离开课堂后,能够由衷地喜欢上看书,自觉地沉浸于阅读,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为达到这一目的,我的做法是“营造书香教室”。  我们学校是山区学校,硬件环境简陋。我因陋就简,在教室一角,靠墙摆上一张课桌。桌上放置着我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和从书店买来的各类读物。再往墙上贴上“图书角”三个大字,旁附“静心读书,用心做事”八个小字,教室顿时书香飘逸。“图书角”有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里所推荐的各种名著,
1.排水、洗苗。集中力量排水抢救,使稻苗尽早露出水面。排水时要适当保留水层,使稻苗逐渐恢复生机。不能一次将水排干,否则遇晴天容易造成枯萎。塑盘育苗的抛栽晚稻秧苗,排水至平
在学校里,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很重视教室文化环境的营造,同时也非常关注其他班级的布置,总是想让教室像家一样温馨,像图书馆一样时时散发出书本的墨香,像加油站一样给学生加足前进的马力……我想,营造这样的一个环境,需要发挥全体师生的聪明才智,才能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散放出光彩。  如家,心灵之源。  教师要努力让教室环境营造得像家一样,成为每个孩子的心灵之源。  首先,要时刻保持教室的卫生。教师
L~p approximation capability of radial basis function(RBF)neural networks is investigated.Ifg:R_+~1→R~1 and g(‖x‖_(R~n))∈ L(loc)~p(R~n)with 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