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是1988年首先从英国的肉鸡体内分离得到的,近二十五年以来给全世界的养禽行业,特别是肉鸡的养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经济损失无法估计。与传统的ALV-A、ALV-B相似,大多数ALV-J能够引起鸡的潜伏期漫长发病率低下的慢性肿瘤。2010年本实验室刘绍琼、王鑫等先后从30日龄的817肉杂鸡和开产后的海兰褐蛋鸡体内各发现了一例由ALV-J引发的急性纤维肉瘤病例,在通过相应的试验验证病因后,李传龙等对817肉杂鸡中分离到的病毒在鸡体上展开了系统的研究,而本研究则注重研究海兰褐蛋鸡中分离到的这株ALV-J急性病毒,接种鸡胚以模拟更接近该病毒垂直传播的状态,对不同方式接种该ALV-J相关的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的致病性进行比较。将ALV-J相关急性病毒引发的新一代急性纤维肉瘤与PBS按1:6的质量体积比冰浴研磨,4℃,12000r离心5min,上清液0.22um滤器过滤后即为肿瘤浸出液,该浸出液接种于CEF细胞9天后,IFA验证其中的ALV-J的存在并测定其中ALV-J的TCID5O。然后,分别于5日龄胚卵黄囊、11日龄胚绒毛尿囊膜、1日龄雏鸡腹腔接种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出壳后统计接毒鸡胚的肿瘤发生率和致死率,分别于1日龄、1-6周龄对各组每只鸡无菌采集抗凝血、泄殖腔棉拭子、称量体重,检测各组雏鸡带毒排毒状态。1周龄时,每只鸡免疫鸡新城疫、禽流感病毒H5亚型、禽流感病毒H9亚型疫苗,4-6周龄时每只鸡采集血清,测定各疫苗抗体滴度、ALV-J抗体水平以及6周时各组雏鸡免疫器官指数,并对1-6周内死亡鸡只进行剖检观察大体病变和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5日龄卵黄囊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死胚率为14/30,肿瘤发生率为8/14;11日龄绒毛尿囊膜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引起鸡胚死亡率为17/30,肿瘤发生率为6/17。雏鸡病毒血症及泄殖腔棉拭子p27动态观察发现,尿囊膜接毒不仅可以造成雏鸡的高死亡率(100%),而且病毒血症和泄殖腔排毒均为100%;随着周龄增大,其余两个接毒组的雏鸡病毒血症和泄殖腔排毒也在不断变化,卵黄囊接毒组到3周龄时病毒血症的检出率也可达到100%,而1日龄腹腔接毒组直到4周龄时病毒血症才达到最高的75%,这两组泄殖腔p27棉试子的检出率最高时也分别只有70%(4-6周龄时)和41.2%(1周龄)。对雏鸡的致病性比较表明,绒毛尿囊膜接种的13只出壳雏鸡全部死亡,有11只出现肿瘤。连续三周采血检测新城疫、禽流感H5和H9三种病毒的抗体滴度发现,该ALV-J相关急性肿瘤病毒对这三种疫苗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作用,都能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通过比较6周龄时各组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发现,该病毒能显著地抑制法氏囊的发育,而且血常规检查也发现三个接毒组的雏鸡在发病临近死亡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显著地减少。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三种接毒方式均可以引起雏鸡腹腔积存与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的淡红色粘液;肝脏发生肿瘤,表现为肉瘤和血管瘤;而且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死雏鸡发生肿瘤的部位增多,肿瘤越明显。结果提示,海兰褐蛋鸡分离株ALV-J相关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对鸡胚和雏鸡均有致瘤作用。不同接种方式的致病机制不完全相同。绒毛尿囊膜接种的致病性不仅高于卵黄囊接种,也高于1日龄雏鸡接种。不仅肿瘤发生率高,且发生更早更快,可作为该急性纤维肉瘤进一步作人工造病的实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