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小叶青冈林空间分布格局及结构特征评价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Green_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分结构作为林分特征的重要内容,是森林经营管理、森林健康评价等森林研究的基础。空间结构作为林分结构的重要方面,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林分结构研究中缺乏空间分布信息的缺陷,是对结构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选择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小叶青冈林作为研究对象,共设立7块标准地,采用罗盘仪和皮尺对标准地林木进行每木检尺与定位调查,在局部和整体上,分别从树种组成、直径分布、树高分布等林分非空间结构因子进行描述;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林层比数等空间结构参数详细地分析林分的空间结构,最后依托林分结构特征因子,选取相关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天然小叶青冈林分类型的结构进行评价,以期能够更好地为该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和管理森林提供合理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茫荡山林分群落树种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林下幼苗的更新良好;林木直径分布范围广泛,呈现为反“J”型或近似的反“J”型分布,林分树种生长发育不均,年龄差异显著,符合天然异龄林直径分布特点;树高分布呈非对称多峰山状曲线,林分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林内空间利用程度较好。(2)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描述天然小叶青冈林空间结构表明,该研究区内林木分布格局呈现聚集分布;林分的混交度普遍较高,树种隔离程度高,表现为典型的混交林;林分结构单元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劣势木,多数表现为中庸状态。通过结构参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析,表达了物种种内以及种间在结构上的分布状态,提供了天然小叶青冈林的空间结构分布信息。(3)聚集指数法对R值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内的林木呈现聚集分布,在较小尺度范围内聚集的林木较多;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林木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分析表明,小径木多数表现为较强的聚集分布,竞争较大,随着林木的生长年龄的增大,林木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的趋势逐渐增强,林分中林木的分布是一个由聚集向随机分布发展的演替过程。依托林分结构因子,从群落演替和干扰程度上选取相关指标对林分的近自然度性和迫切经营性进行评价;分析表明该研究区林分群落的自然度等级较高,处于拟定标准等级的第五级,属于原生性次生林状态;林分的迫切性评价等级为一般迫切。因此对该区的林分结构可以认定是合理的,在适当的经营和管理下,能够实现林分的可持续经营。因此可知,茫荡山天然小叶青冈林林分结构合理,在短时期内不需要对林分结构进行大范围调整。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为干扰和破坏会随之加大,需要加强对林区的管理和保护,以实现可持续性保护和利用。
其他文献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用材、经济和生态树种,本文以系统揭示樟树种子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樟树种子的形态结构规律及地域和
本文通过研究枫香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和林冠淋溶量,以探讨枫香的养分归还特性,从而进一步为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枫香人工
对盐碱地改良利用中,重要而积极的措施之一是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成为了可能。本文以酵母和烟草为模式生物,对
构树具有生长特性优良,综合经济利用价值高,适应性强等特点。本实验以构树幼苗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150 mg kg-1、450 mg kg-1、1000 mg kg-1、1500 mg kg-1)的铅进行胁迫试
藻类又叫孢子植物、叶状体植物,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以单细胞的合子或孢子进行繁殖。藻类生存范围极广,从热带到两极,从寒冷的高山到炙热的温泉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植被恢复已成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小对环境影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植被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和提高碳汇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