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xford(1990)认为,歧义容忍度是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歧义容忍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 Frenkel-Brunswik在1949年提出,指个体或群体在遇到一系列不熟悉的,复杂的,或者不一致的歧义情况或刺激时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自从这一概念被提出,歧义容忍度受到了全世界众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产生高歧义的过程,英语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乃至文化背景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几乎都是全新的,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语言歧义现象。歧义容忍度,作为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国内外语言学家已经把这一概念引用到外语学习中,但针对成教学生的歧义容忍度的研究较少。 本篇文章主要是有关成教英语教学中歧义容忍度的性别差异研究。具体研究问题包括:成教学生的歧义容忍度如何,成教男女生歧义容忍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歧义容忍度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无差异以及我们可以从以上研究问题中得到什么教学启示。 在关于外语学习策略的众多研究中,关于歧义容忍度与男女性别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对成教学生歧义容忍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 1)成教男女学生的歧义容忍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2)影响成教男女学生歧义容忍度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英语教学及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从男女生的歧义容忍度差异方面得到什么启示? 本文以三峡大学成教学院154名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二语言歧义容忍度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通过 SPSS15.O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差异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具有教学指导意义。首先,这些结果证实了男女生之间的歧义容忍度是有差别的,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明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影响。其次,这些结果会促使大学英语教师对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并按照学生不同的歧义容忍度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不同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成教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歧义容忍度。本项研究肯定了歧义容忍度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歧义容忍度是评价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了解歧义容忍度的相关知识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歧义容忍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