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环境政策”便是其中的行为之一,是为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挑战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及行动集合。
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为实证案例,主要从区域生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对区域环境政策的实施绩效予以分析评价。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七五”时期至今我国实施的环境政策;其次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对榆林市的实证研究,对环境政策进行了过程评价及机制分析,并对评价结果做了简单的趋势展望;最后,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榆林生态安全状况“喜忧参半”。“喜”的是榆林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改善的势头:由“七五、八五”时期的Ⅲ级(不安全)上升到“九五”、“十五”时期的Ⅱ级(稍不安全);“忧”的是一方面榆林生态安全在“十五”时期出现了下降的势头。另一方面,榆林仍处于生态不安全的状态。这说明环境政策在取得较大成就时,其实施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提高。
(2)榆林市因社会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压力在逐年加大:三个时期自然及社会经济压力值分别为1.932、1.988、2.044;与之相对应的状态与响应却呈现出逐年改善及加强的态势:各个时段的状态值与响应值分别为0.931、0.969、0.990及0.308、1.788、1.980,而环境政策在此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3)根据各区县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将12区县划分为三大类:①递增型:生态安全值随时间呈递增状态,主要有横山、绥德2县;②递减型:生态安全值随时间呈递减状态,主要有榆阳、神木、府谷3县;⑨交替型:生态安全值随时间呈高低交替状态,主要有佳县、定边、靖边、米脂、吴堡、子洲、清涧7县。
(4)通过对榆林市1990年以来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分析可知:榆林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幂函数发展态势。趋势线的走势预示着榆林市生态安全状况虽然整体还处在不安全的状态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正确引导下将不断改善。
(5)通过对榆林各区县生态安全演化趋势展望可知:榆阳、神木、府谷将成为榆林未来生态安全的“恶化板块”;横山、绥德将成为榆林未来生态安全的“改善板块”;佳县、定边、靖边、米脂、吴堡、子洲、清涧将成为榆林未来生态安全的“不稳定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