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体育舞蹈普及率的不断增长,学习拉丁舞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青少年也是我国体育舞蹈竞赛队伍的主力军,为了更多的人取得优异理想的成绩,提升参赛的积极性,各类赛事组织部门特别设置种类繁多的比赛组别,尽管如此,竞争仍然异常激烈。在各个组别要想获取优异成绩,除须具备良好的技术与身体素质外,还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常言道,技术是获取优异成绩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却是取胜的保障。显然,青少年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重视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助于竞技能力的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当今,心理训练已成为运动训练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研究文献中看到,众多的专家与学者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研究重视程度很高,特别是各个运动项目对竞赛焦虑的研究成果十分耀眼。相比之下,体育舞蹈项目的心理研究成果显得相对较少,而青少年体育舞蹈选手焦虑问题的研究则更少。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需要上,可以看出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本文针对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等,运用心理学界公认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C)和《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测量工具,以第2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青少年各个组别的参赛选手为调查对象,探讨他们的赛前焦虑状态与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训练年限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拟为在教练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赛前心理咨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运动认知特质状态焦虑中,选手的均值高于中国常模,说明选手在运动认知特质状态上焦虑水平较高;而在竞赛状态焦虑中,男选手的焦虑感与自信心都高于中国常模,焦虑感与自信心呈负相关,说明适当的焦虑感能够促进男选手的自信心增长,而女选手的焦虑感高于中国常模,自信心低于中国常模,焦虑感与自信心呈正相关,说明女选手焦虑感越高,自信心越低。2.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和竞赛状态焦虑均与他们的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训练年限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中,女选手的焦虑感高于男选手;一般选手的社会评价焦虑与受伤焦虑高于优秀选手;全能选手比赛准备焦虑最高;训练年限较短的选手失败焦虑高于其他选手。在竞赛状态焦虑中,男选手状态自信心高于女选手;一般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高于优秀选手;优秀选手状态自信心高于一般选手;全能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高于其他选手,拉丁舞选手的躯体状态焦虑高于其他选手;选手训练年限越长状态自信心越强。3.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产生赛前焦虑的原因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有:一味追求比赛成绩,自己对比赛成绩的期望值过高;自身实力的强弱;赛前自信心准备不足,影响比赛发挥的的现象普遍;选手带伤参赛的现象较多;外在原因有:比赛环境不适应;依赖心理较为严重,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不足;舞伴关系是否和谐;参赛对手的强弱情况等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特提出下列改善赛前焦虑的相关建议:1、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更多地采用比赛与表演情景的“模拟训练法”,借以提高选手的抗压能力,使选手早期获得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竞赛心理。在赛前,要安排选手适应场地环境,使选手尽早进入比赛角色,防止恐慌心理与低落情绪的出现。2、在平常,教练员要仔细了解每位选手的个性特征与为人处世的行为方法,摸清选手的个性心理特点,为赛前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咨询做好各方准备。在赛前还要主动与选手交流,了解他们的焦虑状况;多采用激励语言降低他们的焦虑心理,为比赛的超常发挥提前做好心理的准备。3、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依据参赛组别的难度要求,对应选择适应每个选手的动作类型,加强技术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过高或者过低的教学内容,都不利于选手心理的认可度。因材施教的训练原则,即可提高选手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比赛过程的超常发挥。4、教练员应注重舞伴之间心理呼应一致性的训练,正确调节他们之间在技术与心理配合上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选手之间进行技术与心理交流的时间,促使他们加强团结的意识,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舞伴之间协同一致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