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带地下室建筑结构由于场地开挖将引起场地地震反应性质发生变化,工程设计中很少考虑场地开挖对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并且我国抗震规范一直未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给出详细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地下室建筑结构由于场地开挖将引起场地地震反应性质发生变化,工程设计中很少考虑场地开挖对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并且我国抗震规范一直未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给出详细规定。因此,场地开挖对带地下室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规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场地开挖对带地下室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影响的问题,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场地开挖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对比分析场地开挖和自由场地地震反应;对场地开挖引起地震作用变化做出评价;进行带地下室结构有场地开挖影响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确定带地下室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不同的场地,开挖后的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取不同的值。②土体沿深度逐渐变刚时,沿着基坑壁各点的加速度峰值大致呈线性减小。。③场地开挖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影响:a.地下室与周围土体脱开的结构,其结构内力较位于自由场地表的相同结构的内力小,土层较软时,甚至会出现局部楼层杆件内力增大的情况;b.地下室与周围土体相连的结构,其结构大部分杆件内力较位于自由场地表的结构的内力小,且这种减小的程度受土层性质和地震动输入影响较大。④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当Ⅱ类场地开挖后不属于Ⅰ类场地以及Ⅲ类场地开挖后不属于Ⅱ类场地时,按未开挖的场地类别确定带地下室结构的地震作用。⑤位于Ⅱ类场地的带地下室结构,当场地开挖后属于Ⅰ类场地时,可修正场地类别为Ⅰ类场地予以减小地震作用,而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因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仍按Ⅱ类场地考虑。⑥重庆等地区土层较薄的Ⅱ类场地,当场地开挖后使得上部结构直接落在基岩面上时,可修正场地类别为Ⅰ类场地以确定结构地震作用。
其他文献
大体积混凝土测厚一直是桥梁无损检测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混凝土测厚常用的方法有挖坑法、钻孔取样法、冲击回波法、地探雷达法和超声反射法,其中,挖坑法、钻孔取样法属于有损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逐步加快,地铁隧道或地下管道盾构施工方法逐渐增多,但如何有效解决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和如何控制沉降危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盾构
近年来,随着中、高层建筑及大跨度桥梁的迅猛增多,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以其具有较高单桩承载力的优点在工程上应用数量急剧增多。同时,施工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超长桩在
本文在对大量实际工程中结构损伤特点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退化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锈蚀程度与结构剩余承载力的关系。对已发生钢筋锈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粘结性能以及钢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建造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结构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钢板剪力墙具有较好的侧向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以及良好的耗能能力在国内外得到
在土木工程结构监测中,应变通常是需要观测的主要物理量之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将应变片直接粘贴在构件被检测部位,贴片、焊线、封片等工作常常在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高空进行,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静力性能及设计计算上,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大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技术条件且性能良好、经济实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但国内外对混合结构节点研究还很少。本文对混合结构中梁柱节点和梁墙节点展开研
膜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空间结构形式,在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由于膜结构本身具有自重轻、跨度大、刚度小的特点,对地震力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是对风荷载的作用却非常敏感。目前国内外
实时、在线的结构健康状况诊断方法的研究对于实际服役的大型结构的健康状况的评估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微小损伤的诊断,目前已有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研究新的检测方法就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