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分裂与失败——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主人公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eng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是一位后殖民主义作家。与大多数同类作家不同,奈保尔并未一味地痛斥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盘剥,而是秉持相对冷静客观的笔调,以人物的困顿和坚韧为题材描绘殖民地时期人们的精神体验,展现文化混杂形态下个体的身份认同危机。其经典著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本文拟从成长小说和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的双重视角释读这部后殖民主义作品,寻绎混杂文化语境下个体成长历程的特殊性。实现身份认同(identity)是成长小说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共同论题,在小说中则表现为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对房子的执着追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毕司沃斯先生的成长受到文化混杂性的影响(主要是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注定是分裂的,同时也是无法完成的。具体来说,由于混杂性中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的介入,毕司沃斯先生经历了两类成长,第一类成长出现在印度传统文化内,第二类成长发生在西方文化内。然而,毕司沃斯先生在这两类成长都没有完成向混杂文化环境的回归:印度传统文化内的成长受无家状态(unhomeliness)的掣肘,西方文化内的成长则遭遇模拟(mimicry)的阻滞。 奈保尔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毕司沃斯先生寻找房子时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勇于寻求自身在混杂文化中的定位,却在这种文化形态下手足无措,不可避免地被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边缘化。这部小说的悲剧性和魅力源自毕司沃斯先生特殊成长历程的必然性。 本文进一步指出,奈保尔将成长小说这一传统文学形式和文化混杂性糅合为一体的手法亦拓展了成长小说的表达空间。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项关于词汇广度、词汇深度与阅读理解关系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在Qian(1999,2002,2004)对于词汇知识描述的基础上,试图从词汇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评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接
电视直播的发展,对直播活动主持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主持人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成为驾驭现场得心应手的好“主持”。首先,应该具有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不管
矿用电机车直流变压器适用于额定直流电压250 V 及550 V 矿用直流架线电机车作行车照明。这里介绍了矿用电机车直流变压器的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 Mine electric locomotive DC tr
学位
畜牧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养殖规模和数量的持续增加,虽然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经济,但伴随各类病害的高发,整体养殖成效却始终未能取得显著突破,为此本文主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兴起,现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创意产业将经济、文化、技术和艺术有机
《小说月报》(1910~1932),共分为两个时期,革新前的《小说月报》(1910~1920)时处清末民初,当时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都相当低下,社会上较普遍的反映是一般读者看不懂新文学,它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和林译小说的地盘,以刊载娱乐性、消遣性文学作品为主。革新后的《小说月报》(1921~1932)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后者接受了前者的阵地,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学杂志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过程中,沈
《明智的孩子》是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璀璨谢幕之作。该小说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华丽的戏剧舞台元素、丰富的文学引涉和深刻的元小说意蕴持续激发读者对文化、文
期刊
美国儿童文学家路易斯·萨奇尔,是张扬儿童文学游戏性的杰出代表,其童话《路边学校》系列将游戏性张扬到了极致。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旨在对《路边学校》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