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①通过对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横断面调查,探讨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分布,为寻找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侯变化规律,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②在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疾病中,炎性反应因子相互调控,参与了脑梗死病急性期的血液循环、血管的病理变化过程。我们假定炎性反应还参与了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的形成。调查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性反应因子与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从而探讨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从而为证候研究的客观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①理论探讨:回顾脑梗塞(中风)现代医学研究和中医证候研究概况,中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并探讨中风中医证候与相关的因素的研究进展。②确定急性脑梗塞中西医诊疗标准,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确定研究对象为92例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采集9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阶段信息、中医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由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研究对象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将结果录入数据库。③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92例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类,即将收集的病例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六型。④采集全部病例的血液标本;每例病例抽取空腹静脉血6ml,用促凝管收集、立即派专人送往实验室,离心3000r∕min分离血清,放入-80℃的冰箱保存,最后进行统一检测,所有过程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IL-1β、TGF-β、sICAM-l、sEPCR、MMP-9的含量,实验过程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实验室完成测定,所有操作均按说明书要求进行。将所检测的结果集中收集录入数据库。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不同组的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频数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炎性反应因子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检验的方法。结果:①92例研究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痰证、火证出现频率最高。经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气虚证53.3%、痰证45.7%、火证42.4%),可见,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证、痰证、火热证。②研究对象中表现为一证独见和二证并见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2.4%、35.9%。一证独见的患者中,以“气虚”、“痰”和“火热”型最多,分别占33.3%、28.2%、25.6%;二证并见的,以“痰+气虚”型最多,是42.4%,其次是“火热+气虚”型和“风+火热”型,分别占18.2%,12.1%。③炎性反应因子IL-1β含量在火证中明显高于非火热证型,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IL-1β含量在气虚证组明显高于非气虚证组,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火证、气虚证与IL-1β水平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④炎性反应因子TGF-β含量在痰证中高于非痰证,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痰证与TGF-β水平正相关,P<0.01,瘀证与TGF-β水平负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⑤炎性反应因子sICAM-1含量在瘀证中明显高于非瘀证型,经t检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sICAM-1含量在痰证中高于非痰证,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瘀证、痰证与sICAM-1水平正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⑥炎性反应因子MMP-9、sEPCR含量在血瘀证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瘀证与MMP-9、sEPCR水平正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以气虚、痰、火为主要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较为简单,多表现为气虚、痰、火的单独出现或几个证型相互组合;②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液中细胞白介素-1β(IL-lβ)的含量变化与火证、气虚证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成为判定火证、气虚证的指标之一;③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变化与痰证有相关性,与瘀证负相关,可能成为判定痰证和瘀证的指标之一;④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液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1(sICAM-1)的含量变化与瘀血证、痰证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成为判定瘀血证、痰证的指标之一。⑤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液中可容性细胞蛋白C(sEPCR)、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变化与瘀血证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成为判定瘀血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