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细碎化一般被描述为农户所经营的土地被分成零碎的、分散的、地块大小不 一的几块,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但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地制度由集体所有、集 体统一经营变为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即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取代了生产队 集体统一经营。一方面,虽然这一制度变迁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 做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农地划分细碎、使用分散,再次回到了农地的 细碎化经营状态,并使我国成为农地细碎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 由于当时的土地平均分配机制,即按照农户家庭的人口(或劳动力)、土地的质量、 地块离家的远近等将土地分配给农户家庭。并且由于农户家庭人口变动等原因,土地 的再调整频繁出现,使得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不仅规模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分散化、 细碎化,在有些地区,分散化、细碎化程度更为突出。
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例如, 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可使农户在不同的地块进行多元化种植,可以降低洪灾、旱 灾、病虫害等农业生产风险,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得到充分地利用,并且 通过安排土地质量和家庭规模平均分配土地所导致的土地细碎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 现食物安全和公平。但是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被认为是农村土地经营所面临的最主 要障碍之一,因为农地细碎化的存在,不仅由于田埂的存在等方面浪费了耕地资源, 而且导致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等要在不同地块问进行转移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 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农业的产出水平,阻碍了 农业机械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甚至还增加了邻居 间的矛盾和摩擦,因而农地细碎化的存在意味着社会效率的损失。基于以上对农地细 碎化问题的争论,本研究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农地细碎化问题的 合理性。
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围绕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展开的。 研究在分析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以江苏省经济欠发 达地区为例),分析在我国人地比例高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定条件下,农 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是否是农户进行多样化经营,充分利用劳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 率,追求农业收入最大化而出现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
第一,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探讨各时期我国农地利用状况以及农地细碎化形成的背景和一般原因。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出现是相对于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主要是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农地利用状况;其形成的一般原因有:地形条件、人地比例、“平均主义”的均田制、土地的继承制、土地市场以及为避免农业风险、充分利用农村季节性劳动力等其他原因。
第二,分析农地细碎化与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农户种植结构依然是多元化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应用相关分析、统计分组比较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农地细碎化与农户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农尸是种植秋收农作物还是种植夏收农作物,农户拥有地块数量与其种植农作物种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第三,分析劳动力利用与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组比较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劳动力利用与农作物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种植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农户雇工(换工、帮工)的数量,增加了农户家庭的劳动投入。
第四,分析农民收入与劳动投入、农地细碎化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并假定将农业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极大化作为农户决策目标,而不妨碍其他来源收入的极大化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农户收入与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多地少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定条件下,农地细碎化的存在,有利于农户进行多元化种植,合理分配农业劳动时间,使农业劳动时间分布更趋合理,增加农户家庭劳动投入数量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达到稳定或增加农户种植业净收入,维持农户收入水平。
第五,分析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的一般性条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出现的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土地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等四种土地集中经营方式,以及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集中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推行农地集中以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的首要社会经济条件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从事非农工作,具有相对稳定收入,农业不再作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通过建立衣尸对农地归整政策意愿的Logit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农户拥有地块数量是影响农户归整土地以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要促进农地集中以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只有首先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降低其对农地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