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细碎化一般被描述为农户所经营的土地被分成零碎的、分散的、地块大小不 一的几块,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但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地制度由集体所有、集 体统一经营变为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即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取代了生产队 集体统一经营。一方面,虽然这一制度变迁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 做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农地划分细碎、使用分散,再次回到了农地的 细碎化经营状态,并使我国成为农地细碎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 由于当时的土地平均分配机制,即按照农户家庭的人口(或劳动力)、土地的质量、 地块离家的远近等将土地分配给农户家庭。并且由于农户家庭人口变动等原因,土地 的再调整频繁出现,使得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不仅规模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分散化、 细碎化,在有些地区,分散化、细碎化程度更为突出。 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例如, 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可使农户在不同的地块进行多元化种植,可以降低洪灾、旱 灾、病虫害等农业生产风险,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得到充分地利用,并且 通过安排土地质量和家庭规模平均分配土地所导致的土地细碎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 现食物安全和公平。但是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被认为是农村土地经营所面临的最主 要障碍之一,因为农地细碎化的存在,不仅由于田埂的存在等方面浪费了耕地资源, 而且导致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等要在不同地块问进行转移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 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农业的产出水平,阻碍了 农业机械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甚至还增加了邻居 间的矛盾和摩擦,因而农地细碎化的存在意味着社会效率的损失。基于以上对农地细 碎化问题的争论,本研究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农地细碎化问题的 合理性。 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围绕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展开的。 研究在分析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以江苏省经济欠发 达地区为例),分析在我国人地比例高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定条件下,农 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是否是农户进行多样化经营,充分利用劳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 率,追求农业收入最大化而出现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 第一,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探讨各时期我国农地利用状况以及农地细碎化形成的背景和一般原因。农地细碎化现象的出现是相对于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主要是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农地利用状况;其形成的一般原因有:地形条件、人地比例、“平均主义”的均田制、土地的继承制、土地市场以及为避免农业风险、充分利用农村季节性劳动力等其他原因。 第二,分析农地细碎化与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农户种植结构依然是多元化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应用相关分析、统计分组比较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农地细碎化与农户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农尸是种植秋收农作物还是种植夏收农作物,农户拥有地块数量与其种植农作物种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第三,分析劳动力利用与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组比较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劳动力利用与农作物种植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种植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农户雇工(换工、帮工)的数量,增加了农户家庭的劳动投入。 第四,分析农民收入与劳动投入、农地细碎化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并假定将农业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极大化作为农户决策目标,而不妨碍其他来源收入的极大化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农户收入与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多地少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定条件下,农地细碎化的存在,有利于农户进行多元化种植,合理分配农业劳动时间,使农业劳动时间分布更趋合理,增加农户家庭劳动投入数量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达到稳定或增加农户种植业净收入,维持农户收入水平。 第五,分析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的一般性条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出现的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土地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等四种土地集中经营方式,以及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集中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推行农地集中以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的首要社会经济条件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从事非农工作,具有相对稳定收入,农业不再作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通过建立衣尸对农地归整政策意愿的Logit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农户拥有地块数量是影响农户归整土地以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要促进农地集中以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只有首先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降低其对农地的依赖。
其他文献
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绩效理念,就是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投入合理性问题。文章论述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标准及准则,并初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期望以此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转化。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学生离校前异常行为的原因,进而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提出如何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在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离校前夕,在高等院校工作的人差不多都有相同的感受: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校普通的教职员工,全都在忙毕业生离校的有关工作,对毕业生的文明离校问题更是高度紧张,发动“千军万马”,用尽“千方百计”,确保毕
新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经济时代创业机会的大量增加,鼓舞了当代大学生踊跃投身于创业的队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度发展已势在必行。对于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而言,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他们较好的吸收创业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李想、茅侃侃等80后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激励着高校学子们涌动出更强的创业激情之时,由全球席卷而来的新经济之风已经在中国大地越刮越强烈。身处在这一“新经济时代”
经费筹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民办高校资金筹集形式单一,且困难重重,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寻求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捐赠;也可以股份化运作,上市寻求资金;或者发行教育福利彩票等措施,从多方面、多渠道入手解决筹资问题,以促进民办高校的长远、健康的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
于泽元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自我统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从操作、行动和技术层面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试图以外在的发展方式,引发教师内在的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而是尝试从教师内在的心灵秩序和价值体系的构建入手,重建强大的精神家园,进而逐步由内而外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回避的,甚至说是最为迫切的一个发展内容。本文拟从多角度透
受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青年自身的特点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在入党动机方面呈现多样性。文章在分析当今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产生入党动机多样性的原因,并提出了做好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培养和净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青年自身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他们有的对思想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没有教育,没有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谐社会就缺少基础。所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和谐的人才。    构建和谐校园,我们以“民主”为核心    积极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保障教职工的参与权。学校拓宽和疏通源头参与的渠道,使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能充分反映教职
建筑暖通工程对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有重要促进作用.在进行暖通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并进行严格管理,以提高暖通工程施工质量,发挥建筑暖通工程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