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压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性影响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于土木工程中已有一百年,海洋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氯离子侵蚀引起的钢筋锈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的研究,但是很多研究都未考虑荷载作用或者持载作用,而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都是在持续荷载作用下工作的,因此研究轴压持载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水灰比为0.4和0.6的混凝土棱柱体在65%、75%、85%压应力水平下,分别持载2min、10min、50min、250min、1250min的纵向和横向的应力应变,由微裂缝引起的比裂缝面积变化情况,纵向和横向的毛细吸水情况,纵向和横向的氯离子侵蚀情况,及水灰比为0.6的混凝土棱柱体在65%、75%、85%压应力水平下持载50min、250min、1250min的混凝土中孔结构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果有:(1)在较高的应力水平下(65%、75%、85%),同一应力水平下,随着持载时间的增加,持载过程中的纵向徐变量能增加3~8倍,横向徐变量能增加6~10倍;卸载后的纵向残余应变能增加1~4倍,横向残余应变量能增加2~12倍。同一持载时间下,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持载过程中的纵向徐变量能增加0.3~2倍,横向徐变量能增加0.2~1.5倍;卸载后的纵向残余应变能增加0.5~1.5倍,横向残余应变量能增加0.1~3.2倍。(2)混凝土棱柱体的徐变量、残余应变和混凝土水灰比的大小有关。同一应力水平下、同一持载时间下,0.6水灰比的混凝土棱柱体在载过程中的纵向的徐变量能达到0.4的1~3倍,横向的能达到1~2倍;0.6水灰比的混凝土棱柱体在卸载后的纵向残余应变量能达到0.4的1~2倍,横向的能达到1~2.4倍。(3)当持载时间较长时,比裂缝面积的发展主要是在混凝土试件的持载过程中进行的,因此由混凝土徐变造成的损伤不容忽视。(4)在较高应力水平下(65%、75%、85%),同一持载时间下,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纵向的毛细吸收系数分别增加20%~30%,横向的增加10%~40%;纵向氯离子扩散系数增加4%~6%,横向的增加5%~8%。(5)混凝土的毛细吸水在纵向和横向上存在差异,同一应力水平下,当持载时间未超过250min时,纵向和横向的氯离子侵蚀性相差不大,但是当持载时间为1250min,横向的毛细吸水量大于纵向的毛细吸水量。氯离子在纵向和横向的侵蚀性也存在相同的规律。(6)荷载及持载时间均能使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加,在较高应力水平下(65%、75%、85%),持载50min、250min、1250min后,孔隙率比未加载时增加12%~48%,并且随着应力水平及持载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临界孔径的大小比未加载时增大9%~48%,并且随着应力水平及持载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应力水平及持载时间的增加,混凝土中无害孔及少害孔所占比例减少,有害孔及多害孔所占比例增多。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锚杆的现场测试信号和数值模拟锚杆动测信号进行了研究,并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锚杆锚固质量智能
带孔钢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建筑、土木、海洋结构、船舶、飞机,机械和其它很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对这种构件的研究比较缺乏,规范中没有针对此类构件
学位
地下煤层采出后引起的地表沉陷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过程,煤系地层倾角是决定上覆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及地表移动与变形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因开采沉陷的孕育和
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工加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研究了加筋土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然后对加筋土高挡墙进行了研究。 高挡墙大多分级
  消能减震结构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实际工程采用了消能减震体系,都一致认同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预见消能减震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开发和
混凝土的早龄期是指混凝土材料性能(如强度、收缩、徐变等)受混凝土龄期影响较大的时期,一般为7天内。早龄期混凝土结构可以指混凝土结构构件抗力受混凝土龄期影响较大的混凝
本文以岩体结构面控制论为依据,根据坡体中优势结构面和开挖坡面的相互关系,对泥岩路堑边坡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泥岩路堑边坡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泥岩路堑边坡主
人致振动是指行人通过楼盖、桥梁等结构时而激发的振动,若是结构的跨度不大,振动的幅值一般很小,因而人致振动成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然而,随着高强轻质材料的广泛使用、施工
以首都国际机场西区项目中顶进地道桥施工为研究对象,针对地道桥顶进覆土厚度薄、长度大、地下埋设物复杂、施工条件受限制等不利因素,对确保地道桥顺利顶进而采用的施工技术进
几十年来,采用基础隔离技术减小建筑物因地震引起结构破坏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功,然而仍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发展这项技术,使可改进保护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