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上粉沙质海岸分布广泛,这些粉沙质海岸除具有粉沙共性的特点外,从港口航道泥沙问题角度,其海岸地貌、泥沙来源、底质特性、泥沙运动规律、岸滩冲淤变化特征等并不完全相同。粉沙质海岸上建港普遍存在泥沙回淤问题。针对我国典型粉沙质海岸基本类型,提出了细分方法,对不同类型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改进了航道泥沙回淤量计算公式中的临底含沙量计算方法;对典型沿岸输沙公式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暴潮流复合沿岸输沙推荐公式和计算方法;提出了航道设计骤淤重现期概念,给出了不同粉沙质海岸设计航道骤淤重现期的确定原则以及各类粉沙质海岸港区防沙减淤措施的一般设计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各类粉沙质海岸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从海岸地貌形态角度,提出将粉沙质海岸划分为平原型、河口三角洲型和辐射沙洲型,从岸滩冲淤平衡状态角度将粉沙质海岸细化为淤积型、冲淤平衡型和冲刷型;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粉沙质海岸中含粗粉沙或细沙较多的粉沙质海岸一定程度表现为沙质海岸的特性,含细粉沙和淤泥较多的粉沙质海岸一定程度表现为淤泥质海岸的特性。因此,从岸滩物质组成及泥沙运动特点角度,提出在现有粉沙质海岸界定基础上,将粉沙质海岸分为细沙粉沙质海岸和淤泥粉沙质海岸,其中的细沙粉沙质海岸为泥沙中值粒径>0.06mm,沉积物中粘土含量<15%,岸滩坡度通常>1/1000,泥沙运动兼有波生沿岸流和潮流共同输沙的特征;泥沙中值粒径≤0.06mm,沉积物中粘土含量≥15%,海底坡度通常≤1/1000的海岸为淤泥粉沙质海岸。(2)总结了现有淤泥粉沙质海岸的航道泥沙回淤公式,针对由悬移质、推移质和临底部高浓度含沙水体等三部分组成的回淤量计算模式,结合黄骅港实测资料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van Rijn公式给出的底部含沙量与实测结果比较接近,以此为基础,按三组成部分回淤公式算得的回淤量沿航道分布与实测的淤积强度沿航道里程分布结果更接近。(3)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基本特征除了“波浪掀沙、潮流输沙”外,不同类型粉沙质海岸还有其自身特征及规律。其中的细沙粉沙质海岸呈现出一定沙质海岸特点。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认为,细沙粉沙类海岸输沙率计算中,除了破波区内泥沙输运应按波生沿岸流的沙质海岸输沙率计算外,还应考虑破波区外按“波浪掀沙,潮流输沙”计算的输沙率。对于几个代表性沿岸输沙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认为,细沙粉沙质海岸的沿岸输沙应考虑潮流影响,通过浅水波模型获得风暴潮流速,再运用基于水流输沙公式计算的输沙率可以获得合理结果。(4)运用波浪、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对有无风暴情况下的流场结果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将数学模型计算的波浪和水流结果作为输入条件引入几个代表性输沙率公式,重点讨论了van Rijn公式、王尚毅和周本凡公式和孙林云公式计算的沿岸输沙结果。结果表明,由于王尚毅和周本凡公式以流速和波要素为主要计算参数,可以计算风暴过程中的输沙率,且风暴输沙总量计算结果与实测符合较好,而van Rijn公式和孙林云公式需要确定特征波、流要素,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不易把握。通过输沙率计算还发现,波高和水深对输沙率大小都有重要影响,波高大,水深浅的条件下输沙率最大。(5)通过总结我国建港实践经验,提出了设计骤淤重现期概念,并提出了粉沙质海岸航道通航及骤淤防护标准、航道与防沙堤设计原则及方法。对于新辟港区,从工程减淤效果、安全度、经济性角度,淤泥粉沙质海岸航道抵御泥沙骤淤的设计重现期取10年比较合理;若港口发展到一定规模,可根据港口营运需求、航道实际淤积和疏浚维护船舶配置等情况研究适当提高标准;对于细沙粉沙质海岸等其他类型粉沙质海岸,需根据其骤淤机理来综合确定防护标准,由于此类型海岸岸滩坡度相对较陡,防波挡沙堤长度较短,投资相对不大,因此航道骤淤防护标准可适当提高。(6)在防沙堤的设计方面,首先根据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特性的差异,同时为了减少对流场的扰动,提出采用出水堤与潜堤相结合的防沙堤减淤方案;又从理论和应用角度分析了一种新型挡沙幕结构的适用条件、挡沙幕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对于波流作用下的幕身张力公式,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