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宁后现实主义创作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ang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当代作家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CeMeHOBИЧ MaKaИH,1937—)著述颇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发表了多达六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随笔散文。马卡宁被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阿格耶夫(A.AreeB)、伊万诺娃(H. ИBaHOBa)、拉蒂尼娜(A. ЛaTЬIHИHa)、马尔琴科(A. MapЧeHKO)、罗德尼扬斯卡娅(И. PoДHЯHCKаЯ)、萨拉斯金娜(Л. CapacKИHa)和索洛维约娃(H.COпOBЬeBa)等人公认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马卡宁获得过诸多的文学奖项,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马卡宁创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些研究在为我们提供文献帮助、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却令我们发现,它们要么停留在艺术技法层面,要么则是对其创作的社会政治议题给予关注,而对于他的某些作品的形而上的理念则缺乏逻辑一致的诠释。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角度切入,对马卡宁作品的深层思想以及为之服务的艺术手段进行解析,以期能够推进马卡宁创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论文包括绪论、四个章节和结束语共计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马卡宁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其作品在俄罗斯、中国、欧美等地的反映与研究状况。绪论为解读马卡宁其人其作提供了背景知识,同时也为本论文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论文第一章对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研究状况、艺术书写策略和精神向度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与后现代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中揭示后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涵。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在艺术技法、美学趣味、甚至思想倾向上存在一定的亲和性,但它又并非与后现代主义完全契合,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克服后现代主义的努力。后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后现实主义文学没有放弃现实主义审美传统内的批判精神与意义追寻。后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现实的真实形态,但它并不把对现实的怀疑作为自己的创作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向历史和文化记忆纵深处追寻的努力,并试图在这种追溯中有所重建和构筑。后现实主义文学在像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那样将关注重点放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上的同时,更致力于在“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马卡宁在他的作品中揉和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与技巧,甚至也会让其泛出“存在主义的声响”,但这些在很多情况下其实都是创作的表层现象,他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深意,以及他长期以来对个体存在意义的孜孜以求,都赋予了他的小说罕有的哲学深度。一方面,马卡宁关注社会问题,致力于展现当代人的精神困境,通过对当代社会各色人物的考察,通过对他们的精神疾病的症候与病因坚持不懈地进行抨击和诊断,表达出对当下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忧思。另一方面,马卡宁积极地为当代人的这种精神状貌谋划出路,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从人的本体需求与价值要求的角度进行探索,试图将人从病态的存在状态中引入一个和谐途径。马卡宁这样的文学探求方式恰好反映出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向度。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选取马卡宁的《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逃跑的公民》、《一男一女》、《先知》、出入孔》、《中和的情节》、《审讯桌》、《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们诊断当代人的精神“病因”、叩问其危机,并试图开出“药方”的努力恰恰彰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论文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马卡宁后现实主义作品里所呈现出的批判锋芒。在这里我们主要以《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逃跑的公民》、《一男一女》、《出入孔》、《中和的情节》等作品进行分析。马卡宁主要从社会、历史与人的角度来诊断“病因”。尤其在入的方面,马卡宁的这些“患者”中,一部分人不停地左冲右突,忙碌不止,付出紧张寻找的努力,希望以此去获得存在的价值意义,但他们却因自我的分裂与不完整而一无所获,并最终导致自己的内部世界土崩瓦解。还有一些人则干脆主动放弃自我的主体能力,通过将“我”放入群体当中来获得一时的心灵慰藉,但实际上,在他们庞大的数量优势下面隐藏的都是个体的软弱无力、虚弱不堪,他们丧失了“我想”或者“我是”的情感,最终使生命陷入了不自由的状态。论文的第三章侧重于对自由的探讨,它体现了马卡宁在混乱无序的语境中追寻人的存在意义的理解。马卡宁的自由观包含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种精神特质、是人天生的权力,因此,自由首先就是“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动的工具。马卡宁为我们提供的获得这种主体权力的途径就是“逃离”——通过“逃离”摆脱“常人”的沉沦与规约的定格,获得精神上的不被控制。其次,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选择并不意味着人就获得了自由。人在选择的同时也需要能够进行自我肯定,执着于自己的本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我独立的姿态。再次,马卡宁认为,自由并不是本体上的绝对,本体自由的无限膨胀最终会使人陷入彻底失去自由的状态。而要避免这种状态,人则需要爱的实践。论文第四章探讨了马卡宁后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在马卡宁的眼里,艺术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构建宏大的理想或者制造一场风花雪月,而是为了理解世界的本貌、探寻个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存在意义的一种方式。这种努力促使马卡宁走向了语言、叙述策略等诸多方面的探索之路。马卡宁语言的“民主化”、独特的隐喻建构和非线性叙事手段都很好地展现了出了后现实主义文学建立多边性对话、寻求和谐的努力。论文的结束语部分总结了马卡宁后现实主义作品的诗学特征。马卡宁精神诉求与文体意识的自觉结合,他的生命关注与形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他的意欲重新找回文学叙事原初动力的努力,对于一味困顿于解构、脱序的迷宫中的创作者与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与主要特征,探索新课标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
同伴互评(peer review)是与传统的教师评阅(teacher review)相对而言的一种学习机制,也称为“同伴反馈”(peer feedback),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social constructivi
目的探讨一线主要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4种主要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伊立替康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收集2011~12月至2012~10月我院肿瘤科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大肠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暴露出众多问题。城镇化进程下,小城镇尤其是旅游小城镇因其特殊的旅游开发背景,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社会服务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催化裂化装置能源消耗较大的问题,以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2#催化裂化及其相关装置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准能耗与装置实际能耗相比较的方法,分析催化裂化装置具体设备或工
中国民族民间舞起源于民间,人民群众通过舞蹈的形式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劳动过程表现出来,并且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才出现在我们面前,是劳动人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中国民族民
为了了解我国体育核心期刊中心理学在羽毛球领域应用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从1987年开始,羽毛球领域相关研究已经开始
本文是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对于认知发生发展机制原理的论述启发,以科幻在艺术中的历史和许多批评家在小说范畴内对科幻所下的定义为依据,参考了伴随人类发展的科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需求水平的逐步提高,体验经济应运而生,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与要求,关注体验与互动,努力实现由传统图文陈列的说教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