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创新不仅促进了全球金融自由化,也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依赖存贷款利差取得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无法再适应这样的竞争,而西方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电子化水平较高,软硬件设备先进,网络技术在金融系统得到广泛运用,在衍生金融产品方面拥有了绝对优势,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巴林银行就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失败而最终走向倒闭,加之金融衍生品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危险,而且银行衍生金融业务的表外化又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为驱动上市银行价值的最大化,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促进银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研究衍生金融工具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银行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描述了套期保值理论、投资收益不确定理论和风险理论等贯穿全文始终的理论基础;然后以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衍生金融产品产生的非利息收益为被解释变量,统计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非利息收益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趋势;最后再对2008-2010年期间这14家银行在其各自的年度报表中公布的关于金融衍生工具及银行绩效相关的数据及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结合运用Excel和SPSS11.0分析处理软件分成两部分作了逐步回归分析,分别讨论了衍生金融工具收益与银行绩效的相关性、衍生金融工具收益与银行风险的相关性,并结合实证结果和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最终得出实证结果显示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对银行绩效是有一定影响的,但不是很显著,简言之,银行能在影响收入结构的基础上,对银行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或者衍生金融工具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能提升银行绩效,这样的研究对探讨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去提高银行的投资收益的问题上,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