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蜡记录及硅橡胶咬合记录测量青年人群中个别正常的前伸髁道斜度和侧方髁道斜度,比较三种方法的精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从本学院四、五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中选取36例个别正常(男18例,女18例),年龄22~26岁,平均23.5岁。2.使用德国Zebris公司的下颌运动描记仪(Jaw Motion Analyser,JMA)分别测量受试者的前伸髁道斜度(前牙切缘相对)和侧方髁道斜度(尖牙牙尖相对)。每位受试者间隔2周后使用该下颌运动描记仪再次测量前伸髁道斜度和侧方髁道斜度,同日使用蜡与咬合记录硅橡胶分别记录受试者的前伸、侧方咬合位置,记录位置与下颌运动描记仪测量位置保持一致,蜡与咬合记录硅橡胶在每个位置重复制取四次记录。使用Artex机械面弓进行面弓转移,将上下颌石膏模型按最大牙尖交错位固定在Artex全可调架上。分别将蜡与咬合记录硅橡胶的前伸、侧方咬合记录复位到全可调架上,在架上测量前伸、侧方髁导斜度数值。3.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次下颌运动描记仪测量的每一位受试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侧方髁道斜度的平均数分别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第二次下颌运动描记仪、蜡记录及硅橡胶咬合记录测量的每一位受试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侧方髁道斜度平均数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次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测量结果的对比1.1前伸髁道斜度平均数的组间相关系数左、右侧分别为(0.810、0.826);侧方髁道斜度平均数的组间相关系数左、右侧分别为(0.771、0.785)。1.2前伸髁道斜度左侧平均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平均数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髁道斜度左侧平均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平均数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次下颌运动描记仪、蜡记录及硅橡胶咬合记录测量结果的对比2.1前伸髁道斜度平均值对比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与蜡记录相比,两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与硅橡胶记录相比,两侧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蜡记录与硅橡胶记录相比,左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侧方髁道斜度平均值对比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与蜡记录相比,两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与硅橡胶记录相比,两侧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蜡记录与硅橡胶记录相比,两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前后测量前伸及侧方髁道斜度的一致性较好,能满足临床需要。2.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获得髁道斜度的精确性高于蜡记录及硅橡胶咬合记录,且更加便捷,临床上进行复杂修复时建议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获取下颌运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