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达门沟金矿床是较早发现的石英-钾长石脉型金矿床,目前地质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已形成了以哈达门沟为主,包括柳坝沟等在内的由多个中小型矿床(点)组成的金矿化集中区。本文在收集整理该矿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已探采矿区的三维数字矿床建模,更直观地掌握了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出各控矿因素与成矿的关系。主要包括地层、断裂构造、岩浆岩三个方面,其中地层体现出一定的成矿专属性,区内几乎所有的金矿脉都产出在乌拉山群第三岩组内;而分别展布在矿区西部和北部的大桦背和沙德盖岩体极有可能为该区热液活动提供了驱动力,此外,伟晶岩脉、辉绿岩脉等产出密集区也是矿脉产出的有利地段;构造方面,山前大断裂控制着成矿带的展布方向,作为区内主要的导矿构造,由其派生出的呈雁行式排布的裂隙是极其有利的成矿空间,尤其是近东西向的裂隙更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富集;宏观上看,区内的找矿信息包括蚀变分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其中伴随成矿作用在矿脉两侧大致形成的硅化—钾长石化和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两个蚀变带极易识别;而由于成矿过程中金元素化学活动性及硅化,钾长石化与成矿的密切关系,导致矿脉趋向于在Au元素异常高值区及磁异常的低值区产出。运用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提取找矿标志,通过分析该矿区的各类地学数据,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提取出用于综合分析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化学等因子图层,最终应用ARCGIS软件对其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圈定了成矿有力地段。综合各类地质、物化探找矿信息,完成了预测区域范围内的成矿有利度分布图,其中绝大部分异常区域与已知矿脉在空间上重叠或邻近,表明本次预测工作中所采用的找矿信息标志比较合理,基本上包括了各主要控矿因素。另外,距已知矿脉距离较远的6个找矿有利地段为下一步的区域找矿提供了良好的工作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