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吕氏礼学思想及乡村实践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ou1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学历来就是儒家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对历朝历代著名思想家礼学思想的研究更是重点。蓝田吕氏兄弟是师承张载、二程的宋代理学家,对他们礼学思想的研究是中国礼学思想研究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蓝田吕氏礼学思想及乡村实践的系统研究,力图呈现不同于张载“礼者理也”、二程“礼即理”的礼学思想,他们的礼学思想实际上是沿着张载礼学形下层面的礼入教化学理脉络发展并深入的。他们重视礼的现实层面的具体落实,即以礼养民、以礼治世和以礼化风俗之事,从而使得小到地方、大到整个国家都处于和谐仁爱的氛围中。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蓝田吕氏兄弟的生平着手,对他们的生平事迹作一个全面细致的论述。蓝田吕氏兄弟共六人,历史上有传记记载的只有四人,其余二人不得而知;其中四人均登科及第。然在蓝田吕氏兄弟中投学于张载、二程门下的仅有三人,即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史称“蓝田三吕”;从学理的角度来看,蓝田三吕都重视礼学,有很深的家学传统,他们都敦慕古礼,倡礼以自行。所以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对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的生平作介绍,关于吕大防的介绍在文章中作省略处理。第二部分,对蓝田吕氏兄弟礼学思想的形成渊源作详细的论证。人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而生的,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由此对蓝田吕氏礼学思想的形成渊源作两个方面的分析:一个是礼学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另一个是礼学思想形成的学理根源。其中关于学理的根源这个层面主要从蓝田吕氏兄弟师承的角度来全面分析,他们礼学思想的形成主要是沿袭传统儒家《礼记》思想并承接张载礼教思想和受到二程“主敬”思想的影响。第三部分,从理论上考察蓝田吕氏兄弟礼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吕大临的礼学思想为中心来论述。吕大临的礼学思想主要通过:(1)以“中者人伦之本”和“居尊守中”、“居尊履正”作为礼之依据;(2)以“礼乐之原,在于一心”、“礼者,敬而已矣,敬者,礼之常也”和“礼乐之情,皆出于仁”为礼的本质内涵;(3)以“知礼以成性”和“礼所以正心修身”为礼之工夫修养,人人都可以通过礼之修养工夫成圣、成贤;(4)以正人伦纲常和化民俗为礼的功效等方面的具体论述来呈现他礼学思想的全貌。第四部分,讨论蓝田吕氏兄弟礼学思想的乡村实践。吕大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乡约,即《吕氏乡约》;同时他也是推行乡约的倡导人。这部分主要以:(1)蓝田吕氏《乡约》的产生背景,(2)蓝田吕氏《乡约》的主要内容及乡村实践,(3)蓝田吕氏《乡约》的意义及影响这三个方面为内容来论述他们礼学思想的乡村实践。最后是对全文作的小结。蓝田吕氏兄弟在基于礼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礼付诸于现实;这样把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宗教与迷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宗教、迷信及其关系对于大学生自觉坚持无神论、树立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反对迷信有重要作用。为了了
近代以来,随着当代思想向“生活世界”的转向,抽象的思辨的形而上学问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道德、政治、宗教、社会等问题开始慢慢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而如何理解“人”则构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落于T波上(RooT),向来被认为是危险的现象。RonT常易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顫动。但近来的资料表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并非仅与RonT现象有关。
朱熹思想的广瀚决定了可以从不同视角去结识朱熹。朱熹的学说是中国原儒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决定了其学说是以关注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朱熹问题线索虽然繁多,但都反映朱熹独特关切
采用浸镀金属锌对预处理后的硬铝LY11合金加以表面改性;在大气环境、无中间层合金的条件下进行了超塑成形/扩散连接(SPF/DB)工艺的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470℃、3600MPa、4h下,进行
种子活力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种子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种子田间出苗质量密切相关。在播种之前,人们不仅要了解种子发芽力,而且更关心田间出苗率。因为有些开
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而目前
期刊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都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过探讨,但都没有得出科学结论。马克思在总结前人对人的本质研究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了对
据悉,发生在俄罗斯友谊大学的火灾已经引起了北京高校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已经针对此事加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 据清华大学保卫处副处长殷宏斌介绍,清华今年已经投入了30多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