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月经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观察针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利用fMRI技术从神经影像学角度探讨月经性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楔前叶脑功能网络的异常;同时观察对比针刺经穴与非经非穴对月经性偏头痛患者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患者的中枢神经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从而在预防、治疗上得到广泛推广。方法:本研究以31例月经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与24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研究月经性偏头痛患者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的变化;此外,随机将月经性偏头痛患者分为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分别对两组月经性偏头痛患者进行3个月经周期,27次针刺治疗,且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进行疗效评估,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以观察针刺对月经性偏头痛患者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中枢神经机制。结果:1.针刺治疗后月经性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VAS、头痛强度、HIT-6等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的改善;经穴组患者在头痛次数改善上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P<0.05),头痛次数和HIT-6在治疗第8周时两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疗效评价指标两组组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健康人相比月经性偏头痛患者与楔前叶脑功能连接降低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下回、双侧额内侧回、双侧额中回、双侧额上回、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后扣带回、双侧丘脑、双侧楔叶、双侧枕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扁桃体、双侧下半月小叶、右侧尾状核、右侧豆状核、右侧脑岛、右侧梭状回、右侧山坡等功能连接度减弱,未发现与楔前叶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3.针刺经穴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和楔前叶功能连接网络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下回、双侧额内侧回、双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额上回、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颞中回、右侧尾状核、右侧壳核、双侧脑岛、右侧豆状核、右侧顶下小叶、右侧中央后回,与楔前叶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额内侧回。非经非穴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和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中回、左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上回,与楔前叶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额内侧回、双侧额中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中央前回、双侧额上回、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后扣带回、双侧枕中回、双侧颞下回、双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后回。4.针刺经穴后楔前叶-额中回功能连接的变化与VAS的改善呈负相关(P<0.01),楔前叶-尾状核功能连接的变化与VAS的改善呈负相关(P<0.01),而针刺非经非穴对疗效评价指标的改善未在中枢找到对应的神经响应。结论:1.通过对针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后月经性偏头痛患者疼痛强度、VAS、HIT-6、头痛次数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由此表明,针刺对月经性偏头痛是有效的,针刺经穴对改善头痛次数较针刺非经非穴效果显著。2.选择楔前叶作为感兴趣区进行功能连接度分析发现,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月经性偏头痛患者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网络降低的脑区中除了以楔前叶、后扣带回、颞叶、海马等为主要组成的默认网络,还包括以顶叶和额叶为主构成的执行网络,还有尾状核和豆状核等的基底节区域,这些异常的脑功能可能是月经性偏头痛患者头痛产生的中枢病理因素。3.楔前叶-额中回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与针刺经穴改善月经性偏头痛患者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楔前叶-尾状核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与针刺经穴改善疼痛强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