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的南极与北极地区被称为“极区”或“极地”,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最北两端。虽然极区相对地理位置偏远、封闭,但是极区会对全球环境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极区气候快速变化的趋势下,人类需要提高对极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对极区海冰、冰盖、大气、海洋等进行全方位研究。现阶段极区现场观测数据的获取存在极大的挑战,主要依赖于常年考察站有人值守观测以及小型自动设备的无人观测。在南极大陆上的各国考察站,无论是夏季考察站还是具有保障考察队员越冬的常年站,站区的科研设备运行、常规照明、房屋供暖、日常饮用水净化、废物处理等过程,以及后勤保障中飞机、陆基车辆、雪地摩托、工程机械等动力均需大量能源供给。南极大陆地理位置偏远,崩解的冰川、覆盖在南大洋上的海冰以及特殊的极夜现象,导致考察站在南极冬季漫长的几个月中处于孤立的状态,人类无法进入南极。对于小型自动设备的供电主要依靠电池技术,但是极区长期低温的环境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而且考察站与小型自动设备的运行过程均对极区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极区使用可持续的清洁能源的新需求应运而生。但是面向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效可行的极区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与运行策略已成为国家极地考察建设的重大科研课题。本文通过对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现阶段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围绕极区自动设备以及南极中山站站区用电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对中国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以及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进行研究,以解决极端环境的能源供应难题,降低人类活动对极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对提升人类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研究极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完成的特色及独创性的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极区复杂多变的极端环境特点,针对极端天气下考察站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极端天气的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为极区考察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考虑低温环境下极昼、极夜现象对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影响,将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消融模型嵌入能量匹配中,提出了相应的能量匹配算法,结合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获得优化配置。引入技术可靠性与经济性两个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组合配置的结果,为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根据技术可靠性指标来看,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均可达到要求;从经济学指标来看,额定功率较大的风力发电机带来较小的用电成本以及较短的回收周期。(2)我国南极中山站曾建设风-光独立供电测试系统,存在极昼极夜下供电可靠性较低、维护成本高、不能直接用于整个站区供电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现阶段中国南极中山站传统能源供电系统,本课题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的概念,为从传统能源向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良好过渡提供了可能。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供电方面以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电能供应方式,柴油发电机辅助;供热方面以电热器作为热能供应主要方式,柴油发电废热利用为辅助,且建筑之间可通过管线共享热能。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该多目标调度模型以调度期内电力损失率、能源成本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加权之和最小为目标,在整个调度期内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并考虑了覆冰对风力发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经过仿真验证,能够可靠稳定实现中山站现有负荷下全年供电,引入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传统发电模式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以电加热为主废热利用为辅的供热模式,对未来中国南极中山站实际调度运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极区含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针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中储能电池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导致其放电效率大大降低的问题,本课题基于理论分析与模拟试验研究,研究分析了低温下(-50°C至20°C)储能铅酸蓄电池的特性规律,包括电池容量的温度特性以及电池容量的倍率特性。基于电池容量温度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建立了低温环境下储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剩余容量的相关性模型,并将模型扩展至连续温度区间。基于电池容量倍率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提出了低温下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充电策略,以降低低温环境对于供电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4)针对极区低温环境对供电系统检测电路与ADC电路性能的潜在影响,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风-光混合充电电路进行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为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低温下电路输出校正算法。该算法可以校正电路的输出,使电路输出量的误差在低温环境下(-50°C至30°C)保持在0.0061A至0.0015A之间,确保了系统的运行效果以及可靠性。光伏阵列以及风力发电机在南极的运行稳定,表明可再生能源在极区小型供电系统中具有应用潜力;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电池SOC的范围在40%至100%之间,大部分时间处于90%至100%的高容量水平,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并保证高能效。南极试验结果表明了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适用性,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表明本研究所设计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可以用于支撑自动观测系统的实际需求。
其他文献
本笔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对German Universities: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and Improvement of the German Universities—书第三部分翻译的描述和分析。译者应河北大学—位老师的邀请参与本次翻译,为其翻译该书的第三部分,所译内容收录于这位老师著作的附录。实践报告分为五章,分别为:任务描述、过程描述、译前准备、案例分析与
第一部分183例髓母细胞瘤四分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目的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被分为WNT,SHH,Group 3和Group 4四种分子分型。WNT亚型预后良好,SHH与Group 4亚型预后中等,Group 3亚型MB预后最差。NanoString-based的分析与其他方法相比是一种快速、可靠、可重复和经济的MB分子分型分类方法。目前,对中国人群中四个分子分型的临
目的:检测P16INK4A在亲本细胞MDA-MB-231、HS-578T中及耐药细胞MDA-MB-231/EPI和HS-578T/EPI中的表达,干扰P16INK4A表达,探讨相关机制,揭示P16INK4A通过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促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关系,了解OSAHS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9名OSAHS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30名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
背景:牙周炎是以牙周结缔组织破坏和牙槽骨吸收为特点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达80%以上,其不仅影响牙齿功能,还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良妊娠、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癌症、眼科疾病和肝脏疾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危害全身健康。.巨噬细胞是对侵入机体的细菌及其产物产生最初免疫应答的细胞之一,作为组织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挥防御功能,维持牙周组织稳态;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释放各种促炎细胞
One of the largest in the recent histor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experienced by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s the tragedy of the Aral Sea,which in its environmental,climatic,socio-economic and
牙槽骨骨量不足可导致可摘义齿固位差、种植义齿修复困难等问题,因此,良好的牙槽骨骨量是修复成功的基础条件之一。在临床中,颌骨骨髓炎、颌骨囊肿、颌骨良恶性肿瘤、外伤以及缺牙区生理性的骨吸收,都可能导致牙槽骨量不足,这将给修复过程带来困难,并影响修复的远期效果。因此,寻找增加骨量的方法和途径成为研究热点。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是转化生长因子β(T
磷元素不仅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也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磷循环过程耦合到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中,以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然而,由磷循
石墨烯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兴的三维碳基材料,其梯级孔结构、高导电性、低密度等优势赋予其在离子吸附、污水处理、电化学传感及储能领域高应用潜力,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剪力墙具有较高的竖向承压能力和较大的抗侧刚度,常被用于高层结构或超高层结构的关键构件,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应用非常广泛。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地震后破坏较为严重,给震后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加固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的提高以及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结构抗震技术呈现从抗震、减隔震向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发展趋势,使结构具备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减轻由于结构震后功能劣化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