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椎疾病引起的以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为主的症候群。常以眩晕为主诉,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潮红及上肢麻木等复杂的临床症状,其症状出现频率不一,组合复杂多变。由于本病多以主诉为主,阳性体征较少,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手段和临床试验方法,临床上往往难以确诊,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存在尚存争议。上世纪70-90年代曾被过度关注,近20年来渐被忽视。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不清楚,有“本体觉异常输入”、“后循环血流异常改变”及“植物神经紊乱”等假说。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临床特殊个案,尝试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其历史起源及临床表现特点,旨在从病史、临床征象、病理生理学及当前主流研究结果入手,了解颈性眩晕的重要特性、主要鉴别诊断、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结果提示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疾病导致的脑干前庭中枢处信号功能紊乱所产生的以头晕(包括眩晕)及不安全感为主,伴有眼震、平衡障碍、恶心、心悸、血压不稳等一系列复杂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群。根据其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临床特点,骨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眼科、心血管内科等相关联学科学者紧密合作,从各自专业领域认真地研究每一份临床资料,重点关注植物神经系统参与颈性眩晕的致病模式,联合探讨如何分离或确认植物神经系统、本体觉平衡控制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等主要相关因素的参与形式及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是早日解开“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之谜的捷径。病例简介:患者张某某,女性,51岁。2009年6月伏案书写时发现字体重影,长时间阅读可伴眼部干、胀、涩、痛,无其它不适,此后无法正常读书、看报、使用手机,但远视清楚,自认为“老花眼”,未予重视及诊治。2011年8月出现发作性眩晕,乘船感,伴恶心、不吐,无头痛、无耳鸣等症状,每日发作10余次,发作均与头颈部位置改变有关,多在起卧床、头颈部屈伸或旋转动作时被诱发,数分钟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平日血压110/70mmHg,眩晕发作时血压140/90mmHg。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脑供血不足”予以改善血循环治疗3周未见好转;2012年2月经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排除脑血管疾病可能,介绍来我院脊柱外科,以“颈性眩晕”收入院。因其特殊的发病诱发体位,颈椎不稳定的影像学改变及经颈硬膜外封闭有效等将其确诊为颈性眩晕,2013年3月行颈椎前路C5-6椎间盘切除术、Cage植入、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头晕、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同时发现既往阅读困难及“飞蚊症”现象消失。追踪随访17个月,患者未再次出现头晕、恶心及复视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