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时期《每日译报》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战初期,上海成为全国反日宣传中心,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1937年11月12日,日本军队占领上海,上海迅速沦为一座“孤岛”。研究“孤岛”时期的《每日译报》,以“洋旗报”中的代表性报刊《每日译报》为例,对“孤岛”时期报刊的反日宣传进行研究,在前人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孤岛”时期的《每日译报》的办报内容和特色。文章的行文脉络如下:首先阐述《每日译报》所创办的内忧外患的特殊环境;其次阐述《每日译报》创办的基本情况,包括办报主体和办报受众;第三,对《每日译报》的宣传内容进行研究,包括报道内容、副刊内容、评论内容等;第四,对《每日译报》的宣传特色加以研究,并得出《每日译报》区别于其他“洋旗报”的主要特点;最后对《每日译报》在“孤岛”时期特定的媒介意义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本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进步:首先,阐述《每日译报》诞生的特殊背景。作为“洋旗报”的典型代表,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每日译报》彰显出独特抗战特色,在抗日战争中担任着“翻译官”的角色。《每日译报》诞生在复杂的“孤岛”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黑暗势利群体的镇压,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每日译报》的背景进行详尽分析。第二,总结《每日译报》的宣传内容。以往的学者注重对于“洋旗报”的内容研究,但是对《每日译报》这一份单独的报纸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每日译报》作为“洋旗报”的典型代表,报纸的内容相当丰富,《每日译报》在报道的过程中注重对于新闻的报道,注重评论和翻译国外报纸的重要观点和看法,如何从《每日译报》的报道中研究好报道、评论、副刊等内容,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归纳《每日译报》的宣传特色。《每日译报》和其他“洋旗报”相比较而言,在宣传过程中它的翻译内容较多,这是《每日译报》最大的宣传特色,除此之外《每日译报》采用分层宣传的方法,针对职业工人、青年学生、家庭妇女有着不同的宣传策略;《每日译报》宣传过程中注意新闻的时效性;采取由浅入深的宣传策略,逐层深入,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将Bilibili平台上的洋网红视频置于群体身份特征分析、形象建构路径及所建构形象分析、受众对建构形象的接受情况的逻辑架构中进行研究。首先针对洋网红群体身份特征分析,以国别、原生文化的视角对B站洋网红视频创作主体进行细分,得出其具有高学历年轻化、来自或居住在发达国家、过半来自西方文化区的特征。其次,形象建构路径分析选取了影响力和内容类型皆具代表性的“我是郭杰瑞”与同为洋网红大众评价却相反的“伏
本文认为,探讨网络文学IP剧的热播现象离不开青年群体以及青年亚文化,并进一步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文学IP剧中的具体表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网络文学IP剧整体为研究对象并辅以案例说明,从青年亚文化视域,结合传播理论,试图对网络文学IP剧热播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在绪论部分,本文介绍了此次研究的起因,并从国内外众多的研究结果中了解了青年亚文化与网络文学IP剧的研究现状,从而梳理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颇具实验性、创新性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幻影书》堪称奥斯特最完美的一部作品,他将充满后现代色彩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充满戏剧性的人物经历结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追寻揭秘之旅。保罗·奥斯特的作品大多体现出了后现代小说的特征,细读其代表作《幻影书》,本文对该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戏仿、拼贴、嵌套叙事和不确定性等技巧运用进行解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复杂经济环境的变革,各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伴随新时代的到来,新生代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力量,在组织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机制问题,其中包括情景因素、制度因素、个人因素、结果因素及非工作相关因素等,个人因素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现如今,从员工个性特征出发,研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推
在网络内容生态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今互联网中的内容形式日趋向着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大众接触到的信息在数量上迅速增加,新的内容形态也在不断的诞生和演变。近期一种“土嗨”文化现象在互联网悄然走红,凭借土味题材和独特风格吸引了大众的关注,短视频的呈现方式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类别的“土嗨”文化内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家地位崛起,国际交流中的民族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这让网络民族主义重新回
梁鸿的学术研究与批评一直围绕乡村,对乡村有着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本文试图从梁鸿创作的关于乡村的“梁庄系列”小说《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入手,来研究梁鸿是如何呈现和书写处在不断变动之中的农村,对当下的乡土研究总结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新经验。第一章梳理百年间主流的乡土写作方式,了解现当代的作家呈现的乡村面貌以及又是如何描绘这一景象的。尝试在对过往乡土书写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来思考如何突破备受现当代作家追捧的以
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文化互鉴占据了各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地位。各国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文化,有助于文化共享和理解。本报告选取白岩松解读《道德经》的一篇演讲为例进行中英文交替传译。本报告主要对材料背景和翻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记录,针对难点部分做了案例分析。通过对比笔译版本的不同等方式进行分析。案例分析部分运用李长栓在《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中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框架,对这三个部
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对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影响,我国当下的整体媒介形态就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中,传统的主流媒体正逐步走向衰微,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其对于普罗大众的媒介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减。尤其是在同互联网媒体比较之时,原有的大众媒体强大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早已不复存在,新媒体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信息开放和共享,深刻地改变了受众获取新闻内容的方式方法。这种趋势在二十一世纪的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聚焦青年群体微信使用倦怠为核心,并结合认知负荷理论、期望不确认理论、认知-情感-行为意愿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青年群体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影响其产生使用倦怠感的影响因素及带来的认知与行为方面的后果,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青年群体微信使用倦怠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研究问题进行文献梳理,提出理论基础。对微信使用研究和关于社交倦怠进行梳
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关键性因素,而且影响人力资本的诸多因素中,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了许多经济学家对其研究的兴趣。随着国家近些年来相继出台的人才政策,各级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大力完善人才引进措施及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能力。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二者关系中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