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老年人腰部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时大多伴有黄韧带的肥厚,腰椎黄韧带肥厚可直接压迫椎管,挤压相应节段的马尾神经产生下肢症状,同时由于黄韧带参与构成椎间孔的后缘的一部分,与椎间盘及其他腰椎后方软组织共同决定了椎间孔的前后径,随着腰椎间盘的突出,黄韧带会由于异常的机械应力发生肥厚。两者共同作用则会导致椎间孔前后径的减小,产生神经根压迫的症状。但目前针对伴有黄韧带增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并不明确,大多数临床医师只针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治疗,往往忽视了增厚的黄韧带对于椎管及神经根的刺激,使得部分患者治疗后症状不能得到缓解。在临床实践中,针刀疗法在治疗黄韧带增厚引起的腰椎疾病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但传统的针刀治疗仅凭借人体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及医师手下的针感确定穿刺位置及深度,这种非直视下的操作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及风险。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黄韧带的解剖路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更安全可靠的中医微创治疗方法。方法: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选取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人体标本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为60-90(73.42± 14.57)岁,在超声引导下,以探头横轴平面内进针与纵轴平面内进针两种方式松解L3/L4、L4/L5、L5/S1三个节段的黄韧带,测量超声图像上针刀进针深度(U-A),进针点距棘突旁开距离(U-B)、进针角度(D);标本上针刀进针深度(A),距棘突旁开距离(B),进针点距骶骨角距离(C);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解剖穿刺路径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和神经,且硬脊膜完整。人体标本左右侧超声测量数据及标本测量数据没有差异(P>0.05);对比横轴入路与纵轴入路的U-A、A、B、D测量值,横轴入路与纵轴入路的U-A、A和B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均值提示横轴入路的U-A和A小于纵轴入路,B大于纵轴入路;D在两种入路的对比中,在L4/L5和L5/S1节段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L3/L4节段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横轴入路的进针深度小于纵轴入路的进针深度(P<0.05),横轴入路的进针角度大于纵轴入路的进针角度(P<0.05);横轴入路对比分80岁以下标本和80岁以上标本的U-A、U-B、A、B、C、D测量值无差异(P>0.05),因此,横轴入路对80岁以下和80岁以上人群无明显差异。纵轴入路对比分80岁以下和80岁以上的U-A、A、B、C、D测量值,在L5/S1节段,A和D的P值分别为0.010和0.006(P<0.05),提示80岁以下和80岁以上使用纵轴针刀入路的进针深度A以及进针角度D有明显差异。对比横轴入路在L3/L4、L4/L5、L5/S1三个节段的U-A、U-B、A、B、C、D的测量数据显示,C值在三节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三组数据不在同一节段,三个节段的进针角度(D)、进针深度(A、U-A)及距棘突旁开距离(B)没有差异(P>0.05)。对比纵轴入路在三个节段的U-A、A、B、C、D的数据,C值在三节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三组数据不在同一节段,三个节段的进针角度(D)、进针深度(A、U-A)及距棘突旁开距离(B)没有差异(P>0.05);超声与标本测量数据具有明显相关性,线性方程为:标本测量值(A/B)=1.19X超声测量值(U-A/U-B),R2=0.765。结论:临床进行治疗前,可通过超声图像测量进针点与目标位置的距离获得针刀在人体的实际进针深度;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黄韧带的横轴入路方式优于纵轴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