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回顾与前瞻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评价“五四运动”,对中国史学界来说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但中国大陆对此敏感,台、港、澳和西方社会对此问题也是十分重视。作为一个历史上的五四,已经是一个过去了的历史事件,但它所提出的“科学”、“民主”等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今天人们所讨论的五四,是“历史叙述中的五四”,它作为历史研究的文本,在不同的叙述者那里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反映,可以说五四的形象有一个“层累造成”的问题。 五四运动研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已拉开帷幕,可以说其研究几乎与五四运动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抛开一般的纪念性活动,中国史学界至少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五十至六十年代初,一九七九年到八十年代初,一九八九年前后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五四运动研究热潮,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期间的研究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社会历史条件,五四运动的领导权及其性质,五四运动各阶层的作用及其影响诸方面都有丰硕的收获,并以专题论文、人物传记、论文集等形式表现出来。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五四运动史的研究长期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使得五四运动的研究与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 显而易见,五四运动研究工作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譬如,在指导思想上,有些人坚持“今文经学”的史学观点,或摆脱不了“影射史学”的思路,喜欢先拿今天的眼光和需要立论,再到历史资料中去找根据,作出论证。在采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时,忽视了将新方法与对史料的发掘、分析、运用密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而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南北政府之争、地区差异、教育改革等方面,则缺乏清晰透彻的科学评价,造成研究的薄弱区域。有的研究照抄照转现成结论,以革命领袖的某些论断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把研究工作停留在解说现成结论上面,这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五四运动研究也不例外。不少著述在论及五四运动的意义时,往往都是把毛泽东主席的有关论断抄录在一起,而不进一步考察这些论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另外,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着片面性,如过分地强调一个阶级,一类知识分子,一种思潮的作用,而忽视全面的研究,贬低其他阶级、其他知识分子、其他思潮的作用。 关于五四运动研究还缺乏新的力著问世,特别是缺乏新一代历史学家的力著问世。 五四运动研究中既有一些以前被忽略的领域,也有一些有待于深化、拓展的领域,还有一些需要重新认识的领域。本文认为五四运动研究应把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结合起来考虑,以新的角度和视野看待五四运动,力争在五四运动精神、五四时期各个社会界别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关系、五四运动人物研究诸方面有新的突破。
其他文献
晚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血泪史,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的凌辱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火上加油,不断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深
北宋西京河南府——洛阳是仅次于东京开封的大都市。这里远离政治的纷扰,拥有的是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文化地位。洛阳闻名于宋代,不仅因她独特的政治地位,也因她的花卉而“甲天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也是中国工人为争取利益的活跃时期。在工人阶级中,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生活都相当贫苦。而从事火柴工业的工人,是工人阶级的底层,他
学位
社会控制是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率先提出的一种理论,其内涵主要是指社会或组织体系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通过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方式约束、规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