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栖硅藻是河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群落组成的时空分布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水环境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严重,研究底栖硅藻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对哈尔滨市不同河段(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进行6次底栖硅藻样品的采集,共设置30个采样点,采集179号标本。从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硅藻的空间及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等方面对硅藻种类组成、分布和生态健康评价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两年间对30个采样点的研究,共鉴定底栖硅藻53属202个种(含变种及变型),中心纲5属10种,羽纹纲48属192种,其中异极藻属(Gomphonema)、菱形藻属(Nitzschia)和舟形藻属(Navicula)的种类较为丰富,种类数分别为22种(占10.89%)、20种(占9.90%)和19种(占9.41%)。2.共观察到优势种21属45种,在松花江流域中的优势种主要有美丽栉链藻(Ctenophora pulchella)、念珠状等片藻(Diatoma monilifonmis)、放射舟形藻(Navicula radiosa)等;在呼兰河流域中,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微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等为主要优势种;在阿什河流域中的主要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披针形舟形藻(Navicula lanceolata)等;而拉林河流域中的主要优势种为弧形汉氏藻(Hannaea arcus)、西里西亚内丝藻(Encyonema silesiacum)、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及小内丝藻(Encyonema minutum)等。3.不同流域间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均有差异,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松花江流域和阿什河流域的底栖硅藻群落相似性较高,其他流域间的群落相似性相对较低,不同季节间,硅藻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两年间均是夏季硅藻种类最多。4.两年间通过对研究区域水环境因子的监测,发现水温在5.7℃~31.5℃之间变化;pH在6.8~9.9之间变化;溶解氧在1.9~9.9 mg/L之间变化;电导率在32.1~975.13mS/cm之间变化;浊度在1.7~155.0NTU之间变化;总氮在0.1~3.27 mg/L之间变化;总磷在0.01~3.88 mg/L之间变化;高锰酸盐指数在1.0~17.0 mg/L之间变化。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pH、电导率、浊度、总氮、高锰酸盐指数6项理化因子共同影响研究区域底栖硅藻群落结构。5.根据水环境因子初步评价水质:总氮(TN)含量评价研究区域水质为轻度富营养,总磷(TP)含量评价研究区域水质为异常富营养,高锰酸盐指数(CODMn)含量评价研究区域水质为中度富营养,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研究区域水质为轻度富营养。根据底栖硅藻优势种评价水质:研究区域的水质为富营养状态;根据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评价研究区域的水质为轻污染或无污染、Pielou均匀度指数(J)评价研究区域的水质为轻污染或无污染。运用水环境因子评价与生物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初步评价研究区域水质为富营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