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guang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采煤机割煤高度3.5m~6.0m的工作面称为大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割煤高度≥6.0m的工作面称为超大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神东矿区上湾煤矿四盘区1-2煤层厚度5.35m~9.6m,平均厚度8.9m,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开采模式。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割煤高度大、强度高、煤壁易片帮、顶板易冒落,装备承受的载荷高、且动载冲击严重,液压支架作为工作面围岩结构稳定性控制的核心设备,其对围岩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着超大采高综采技术的成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测定了神东矿区8.8m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岩物理力学性能参数,采用关键层理论研究了神东矿区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分别以不同采高、不同工作面长度、不同支护强度为研究维度,研究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的规律,给出了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提出了首采工作面长度,初步确定了工作面支护方式;(2)定量分析了影响煤壁片帮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煤壁片帮的力学判据;确定了神东矿区厚煤层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的主要形式为剪切破坏,决定煤壁片帮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采高、煤的力学性能、支护强度,计算得到工作面煤壁片帮高度和深度;研究了超大采高工作面片帮的概率分布,提出了煤壁片帮的概率分布函数;采用多目标优化的因素加权平均法构建了煤壁稳定性等级判定模型,确定了工作面稳定性等级属于稳定性中等煤壁;研究了工作面大煤块数量分布规律,提出了大煤块分布的数学模型,对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大煤块的数量进行了预测;(3)通过分析液压支架与围岩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耦合关系,提出了支架对围岩的适应性,结合工作面的地质与力学条件,确定了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研究了“煤岩—支架”耦合作用下影响护帮强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防控措施;(4)对影响液压支架工作过程中横向和纵向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支架稳定性力学模型,给出了提高液压支架两向稳定性的措施;研究得到了超大采高液压支架多级伸缩立柱受压失衡的临界条件及判定依据;研究了立柱承载矿压等冲击载荷时的响应特征,提出了增加立柱抗冲击性能的技术措施;(5)分析了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系统及部件可靠性的逻辑关系,对二柱式立柱和四柱式立柱的可靠度进行了比较,对选用二柱式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液压支架顶梁、掩护梁、连杆、底座的剪切力、拉力、扭矩和弯矩情况,以及支架设计缺陷可能存在区域,并对支架复杂受力工况和可靠性与寿命进行了分析;对支架顶梁柱窝周边应力应变集中区域的试验样本数据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重抽样分析,给出了应力正态均值和方差的计算方法。论文研究工作对于超大采高一次采全高综采工程实践有较好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该论文有图66幅,表25个,参考文献155篇。
其他文献
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重大灾害时有发生。尽管我国在煤炭重大灾害保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预防保障体系总体建设不均衡,较多煤炭企业仍未建立起完善的灾害预防保障体系。其中,同煤集团在构建预防煤矿重大灾害保障体系的同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总结我国优秀煤炭企业先进的工作经验并在煤炭行业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结合实际,对同煤集团煤矿重大灾害预防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应
岩石随着外载荷的增大发生变形和破坏,当外载荷保持不变时,变形并未停止,仍会持续增加,发生蠕变变形,其根本原因是岩石的非均匀性。岩石蠕变破裂是由岩石内部原始非均匀性引起的微观尺度破裂、细观尺度裂纹扩展和贯通、宏观尺度变形增大和破坏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岩石蠕变破裂的多尺度演化机理进行研究。论文从岩石蠕变破裂宏观演化实验和破裂断口微细观扫描实验出发,引入内动力的概念,分析岩石试件不同尺度变形破裂机理,建立
云平台因其成本低廉、服务资源数量丰富、计算和存储能力强大等特点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云平台的用户数量持续增加,云任务数据规模庞大且类型多源,与此同时由于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异构性较高,平台内缺乏对任务数据的实时分析方法,使得部署资源无法及时且合理地适应任务的变化趋势,从而导致资源的短缺或浪费,影响了云平台的服务性能。因此如何依赖有效的任务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平台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合理配置
为了掌握综采面采煤机割煤产尘分布与沉降规律,达到合理设计综采面粉尘防治措施的目的,对山西某矿综采面生产过程中采煤机滚筒至下风侧55m范围内总尘及呼尘进行了现场测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逆风割煤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最大值均大于顺风割煤浓度。顺风割煤粉尘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三区分布特征,粉尘上升区、粉尘下降区、粉尘企稳区;逆风割煤粉尘分布表现出四区分布特征,粉尘上升区、粉尘紊乱区,粉尘下降区、粉尘企稳区。沿
采煤机截齿破岩机理及其载荷特性研究是滚筒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采煤机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虽然国内外对相关研究已做过大量的工作,但有关采煤机滚筒破碎煤岩过程至今尚未被彻底掌握,以此,本文采用理论建模、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截齿作用下煤岩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过程,并对截齿载荷进行重构,主要内容如下:针对现有截齿截割煤岩模型多未考虑煤岩的弹-塑-脆性物理特性的问
油气资源的开发会产生大量的油田污水。尤其是随着非常规能源开采比重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水的产量远高于常规井,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污水回注技术是目前处理油田污水的主要方法,且常采用人工压裂方式提高回注量。由于地层中裂缝的存在,污水回注过程对地层环境同样存在着污染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复杂裂缝条件下的流动模型,研究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为污水回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复杂裂缝和边界系统为研究
全球页岩气资源丰富,中国页岩气储量全球居首,水力压裂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发展和应用的页岩气改造增产技术,能否形成复杂的水力压裂裂缝网络是评判水力压裂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页岩具有典型的非均质、非连续特征,其内部存在节理、层理、裂隙、微孔洞、微裂纹等大量缺陷,致使水力裂缝在页岩内部的扩展规律极为复杂。因此,从机理上分析和掌握水力裂缝在含缺陷页岩中的起裂及扩展规律,对于实施压裂前的可压性评价、压裂后的产量预
采煤机作为综采工作面中的关键装备之一,其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着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煤机整机动力学特性进了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基于采煤机工作面力学检测分析实验平台,分别进行了五种不同牵引速度下滚筒载荷实验测试,采用数据拟合方法构建了滚筒载荷的牵引速度修正系数的拟合公式,并通过实验方法对拟合公式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为研究采煤机行走轮与
煤炭资源的深地开采是我国煤炭工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安全、高效、稳定的能源产出既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根本需求。煤岩在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和高地温的特殊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深部力学特性及灾变模式对现有的理论与工程技术提出了挑战。研究深部煤岩力学特性表征,形成有效的煤岩体灾变监测预警方法对改善深部矿井开采环境,确保煤炭资源持续产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以深部日趋
排土场是露天煤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其松散结构和不均匀沉降等会诱发土体裂缝,对水分运动、水循环及植被恢复等产生严重威胁,但关于排土场土体裂缝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土体裂缝是煤矿区地质灾害中最直观的一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其数量多、分布广、危害重,严重影响矿区生态安全。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大唐国际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