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Agent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73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车辆行驶安全要求的提高,底盘控制功能元件数目与日俱增,并行作用的子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甚至冲突不可避免。因此需集成这些子系统以提高车辆总体安全性、舒适性和操纵性能,但是传统的集中式或分层监督式的集成控制框架缺乏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车辆底盘控制看成复杂的分布式实时控制问题,基于多Agent的建模和控制器组织方法,提出包括主动转向(ASC)、驱动力矩主动分配(ADC)、主动制动控制(ABC)、ABS/ASR和主动悬架(ASUS)在内的底盘集成控制框架;并建立包括后轮主动转向和主动制动控制的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的控制器硬件在环仿真平台。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成果包括:   1.采用分布式问题求解方法,根据操纵稳定性和车辆纵向动力学控制的目标以及各控制单元的物理分布,将复杂底盘控制问题分解为ASC、ADC、ABC和ABS/ASR等子控制系统;基于高鲁棒性和抗干扰性能的滑模控制或模糊滑模控制算法,分别设计这些子系统的控制器;并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对所设计的子控制器逐个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独立工作,实现各自预期的车辆动力学控制目标:①ASC控制器在侧向加速度不很大时,能够实现良好的横摆角速度跟踪和横向操纵稳定性;②ADC和ABC在极限转向工况下仍能实现横向操纵稳定性,其中ADC适合于加速工况,而ABC更适合于减速工况,且ABC的控制效果更显著;③ABS/ASR能够实现预期的制动防抱死/驱动防滑功能。   2.基于多Agent的控制器组织方法,先将相对独立、自治的车辆底盘子控制器ASC、ADC、ABC和ABS/ASR描述成局部控制器Agent,然后采用协调机制,设计协调对象来组织这些局部控制器Agent,建立基于多Agent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框架。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该集成控制框架的仿真试验平台,用于研究控制框架和算法在各种操纵情形特别是横向操纵临界稳定状态下的性能,以及控制系统中有子控制器失效时的性能。研究表明:①基于多Agent的自下而上的控制器组织方法能够成功地用于底盘子控制器的集成,在实现控制系统总体控制目标的同时保持子控制系统的自治性,并且集成控制可继承子控制系统具有的鲁棒性等经典控制性能;②基于多Agent的底盘集成控制框架使得原本十分复杂的控制问题被分解成为相对简单的子控制问题,当获得各个子控制器的解之后很容易得到全局控制的联合输出;③协调控制机制比传统的监督控制灵活,很容易通过设计备用的附加协调规则,避免因个别子控制器失效导致整个集成控制系统失效。   3.将模糊滑模控制和H∞鲁棒控制两种算法相结合,设计以提高行驶平顺性为目标的主动悬架控制器ASUSR,仿真试验表明该控制算法对模型参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且控制效果优于单独采用模糊滑模控制或H∞鲁棒控制的主动悬架。依据主动悬架力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关系,提出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的主动悬架控制器ASUSH,以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   4.在基于多Agent的集成底盘控制框架中增添主动悬架控制器ASUSR和ASUSH模块,提出行驶平顺性控制和操纵稳定性控制协调工作的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底盘集成控制框架的一个扩展。控制系统设计过程和仿真试验可得到以下结论:①集成控制框架是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设计的,其中的协调对象考虑了局部控制器的意图或请求,因此低层的控制器Agent能够方便地增加到协调控制系统中,或者从中删除,这体现了控制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②当ASUSH和ASUSR协调工作时,对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辅助效果明显,减轻了ASC、ADC和ABC的工作负荷,而且在提高操纵稳定性的同时不影响ASUSR改善车辆平顺性的效果,包括主动悬架在内的底盘集成控制的总体性能比无主动悬架的集成控制更佳。   5.以主动后轮转向和ABC子控制器的集成为例,采用飞思卡尔HCS12单片机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设计基于多Agent的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原型;然后基于Matlab/Simulink/dSPACE与该控制器原型,建立集成控制的控制器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并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基于多Agent的底盘集成控制框架的有效性。基于该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试验研究便于积累丰富的软件和硬件开发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指导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的实车试验及其产品化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mputational FluidDynamics—CFD)的运算模拟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给设计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于温室研
连续时间参数模型是描述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最佳方法,而连续时间模型直接辨识法是动力学系统的最佳辨识法。由于直接辨识法不能直接测量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各阶微分,本文采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