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在食饵法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痰阻血脉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血浆血脂的变化来评价模型。通过观察主动脉内皮巨噬细胞与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巨噬细胞的形态,来探讨痰邪致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同时,观察固本化痰通脉方对模型大鼠的影响,以反证模型成功与否,以及对痰证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痰证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7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200±20g,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固本化痰通脉方低剂量组(简称固低组)、固本化痰通脉方高剂量组(简称固高组)、西药组。 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包括饮食情况、活动度、毛发光泽度等变化;处死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浆中TC、TG、HDL、LDL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动脉内皮MΦ、ICAM-1、VCAM-1、P-selectin、E-selectin的表达,并经图像分析定量;运用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内皮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 模型组大鼠普遍出现纳差、少动、拱背嗜睡、毛色发黄、缺乏光泽及掉毛严重等表现。正常组大鼠活泼好动、毛色光亮、食欲旺盛。 模型组血脂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后,TC、TG、LDL-c降低,HDL-c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固低组TG、LDL-c降低,HDL-c升高有差异(P<0.05),TC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固高组和西药组与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西药组相比,固高组降TG有差异(P<0.05),其余无显著性差异;固低组TC、HDL-c、LDL-c具显著性差异(P<0.01),TG无显著性差异。与固低组比,固高组TC、LDL-c有差异(P<0.05),TG、HDL-c有显著性差异(P<0.01)。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几乎没有巨噬细胞表达,模型组与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固低组与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固高组与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ICAM-1、VCAM-1、P-selectin、E-selectin的表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后表达降低,与固高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模型组血管内皮下内膜水肿、增宽,甚至间断不完整;血中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向内弹力板浸润,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其胞浆内含大量各级溶酶体及吞噬小泡,内质网及核糖体增多,胞膜外出现伪足;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可见线粒体水肿,胞浆不均匀;中药治疗后,上述病理损害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