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紊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ApoAI)、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ApoB100)等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关系,并初步揭示DR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患者及上海市泗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者总共3799例,收集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压差(Pulse pressure)、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Hip circumference,HC),记录全身情况和疾病史,采用国际标准化视力表检查视力,采集患者的眼底照相,收集实验室生化指标TG,TC,HDL,LDL,apoA,apoB,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Postprandial glucose,2h P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L);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生成素样蛋白1(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1,ANGPTL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ANGPTL2)。基于实验室检查及眼底照相结果将病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人群组(N组1297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M无DR组1002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1280例)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220例),应用SPSS 21.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法。结果:(1)对16项与DR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在不同组别间无统计学差异。TG、TC、HDL-C、LDL-C、ApoA1、Apo B100、Apo AI/Apo B100、性别、BMI、SBP、DBP、FBG、2hPPG、HbAlC、GA-L等15项因素在不同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2)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TC,HDL-C,Apo AI,Apo B100,Apo AI/Apo B100,SBP,DBP,FBG,2h PPG,HbA1c,GA-L,BMI可能是DR的危险因素。在调整了血糖之后,TG、TC、Apo AI,HbA1c,GA-L、SBP可能是DR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增殖性DR的可能危险因素为Apo AI,Apo B100,Apo AI/Apo B100,FBG,GA-L,BMI。(4)ANGPTL1与HDL-C呈负相关,与FBG及HbA1c呈正相关。ANGPTL2与与HDL-C负相关,与FBG、2h PPG、HbA1c、GA-L及LDL-C正相关。ANGPTL1与ANGPTL2与DR的发生发展相关。结论:TG、TC、HDL-C、LDL-C、ApoA1、Apo B100、Apo AI/Apo B100与DR密切相关,高血糖与高血脂互相作用对DR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中TG可能是DR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Apo AI可能是DR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对脂代谢有调节作用的ANGPTL1和ANGPTL2蛋白与DR的发生发展相关。
其他文献
现今,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肥胖的发生率逐年走高,并且发病呈低龄化的趋势。重要的是,肥胖还是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某些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危险因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每年用于肥胖及其合并症治疗的费用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虽然肥胖的发病率高、分布广泛、影响巨大,但其发生发展的分
研究背景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伴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补体沉积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可能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影响,目前仍缺乏彻底治愈的手段。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深入研究SLE、LN的发病机
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所面临的施工环境日益复杂,对于相关的质量检测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隧道衬砌对于隧道质量、安全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大对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方面的研究投入,提高检测精准性。基于此,文章以云南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例,针对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目的】LN是SLE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伴有肾脏损伤的SLE患者预后不佳。LN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将进展为ESRD。现有治疗药物存在一定副作用,患者一旦发生严重感染,死亡率较高。目前仍需寻找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的LN治疗药物。renalase是FAD相关的单胺氧化酶,现有的研究已证实renalase及其小分子活性肽RP220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及肾脏保护作用,包括抑制AKI小鼠肾脏MC
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高表达,促进代谢性组织糖酵解和脂肪酸合成能力。ChREBP有两种异构体—ChREBP-α和ChREBP-β,它们受不同启动子的调控。葡萄糖促进ChREBP-α和ChREBP-β转录,但是分子机制不明。我们发现,外源表达HNF-4α促进ChREB
目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iPSC-MSCs),一种非组织来源的MSCs,有类似于其他组织来源MSCs的功能和特点。他们可成为病人特异性自体细胞疗法中的一种MSCs来源之一。但是,近期的研究发现,MSCs绝大多数的生物学及治疗效应并非细胞分化或细胞融合,而他们的旁分泌效应。本课题的目的之一是研究hiPSC-MSCs来源的外泌体(hiPSC-MSCs-Exo)对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背景:频发室性早搏可导致左室功能不全、即室早诱导的心肌病,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可改善这一情况。但对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其心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同时,指南对导管射频消融在无症状或未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尚未作推荐。目的:研究室性早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其心功能的影响及在无症状与未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2014年在上海
第一部分HIF-2α和沙利度胺对斑马鱼肠下血管发生发育的影响目的:明确HIF-2α和沙利度胺对斑马鱼肠下血管发生发育的影响。方法:使用HIF-2α过表达质粒对VEGF标记的Tg(fli1a:EGFP)y1转基因斑马鱼进行显微注射,观察斑马鱼肠下静脉表型,对肠下静脉出芽情况进行计数;对HIF-2α过表达斑马鱼胚胎给予不同浓度的沙利度胺干预(200uM、400uM、800uM),观察斑马鱼肠下静脉出芽
第一部分Sidt2基因全身敲除小鼠胰岛素分泌障碍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Sidt2蛋白在小鼠胰腺胰岛的表达与定位,进一步探讨Sidt2基因缺陷小鼠胰岛素分泌障碍的可能机制。对象和方法:通过qR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idt2蛋白在野生小鼠、Sidt2基因敲除(Sidt2-/-)小鼠胰岛及INS-1细胞株的表达及定位情况。检测野生及Sidt2-/-胰岛β细胞在高剂量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