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眼光转向基层社会的史学转向,在人口结构基础上的宗族人口史研究逐渐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台湾学者充分利用大陆某个地区的族谱资料对某个家族的人口做了详细的研究,大陆学者利用族谱则多数关注的是宗族的兴起、组织结构、祠堂和祖墓、谱牒、族产、族规家法、重教崇文的传统、经商的风尚、个案研究等,对于宗族人口具体的状况,比如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研究力度不够。这些都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论文将以明代徽州休宁苏氏宗族的两部宗谱为主要的史料,结合徽州地方志以及明代相关的文献资料,探寻徽州休宁苏氏宗族人口的状况。即本文以宗谱为基本素材,运用历史人口学的方法,来探索宗族人口生命统计的意义,说明宗族成员的婚姻状况、宗族人口的生育与死亡问题,和在此基础探究宗族人口的生与死的季节性规律,以及就此摸索宗族人口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族谱中蕴藏的宗族人口材料。首先在庞杂的族谱中挑选一部适合自己研究主题的族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所以就清晰可见,完整易读,临近可取三个基本原则选中徽州休宁的苏氏宗谱。对于宗谱这种原始史料的利用,还需经过细致完整的处理和整合,因此还需对史料进行说明,点明其存在的缺陷,但不影响使用。通过分析说明苏氏宗谱的完整程度和时间深度正好适合运用历史人口学方法研究人口问题。另外关于在中国众多的宗族中选中的徽州休宁苏氏宗族,徽州村落的一个小宗族也需要进行介绍。第二章,经过前文的解释说明,这一章主要是利用整理好的宗谱数据资料论述苏氏宗族人口的婚姻状况。具体从苏氏宗族背景和苏氏宗族人口的婚姻型态两个角度展开。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解宗族人口的婚姻状况必须先交代其背景,论文从政治经济背景和宗族的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论证小宗族也有其发达和延续的政治经济实力。然后通过表格形式展现苏氏宗族男女性成员的婚姻次数,夫妻年龄差距和鳏寡情况,以及以此计算宗族成员的再婚率和纳妾率。得出结婚次数与是否获得功名有一定关系;苏氏宗族的核心家族里,男性成员年龄大于女性成员属于普遍现象;男性成员鳏居的原因多数因为女性在生育期内较大的死亡风险造成,而女性寡居现象更为普遍等结论。第三章,主要关注的是苏氏宗族人口的生育问题。为了计算人口生育率,首先分支统计宗族男女性成员的生子数,表格数据显示妻妾多的家庭子嗣并不多。整体数据标明男性成员平均生育约两子,妻妾只有一个半。然后分年龄别计算以表格形式展现宗族男女性成员的已婚生子率。男性成员约1.5,生育高峰在25~29岁,女性成员约1.1,生育高峰在20~24、25~29岁,另外宽广的生育曲线,反映了古代没有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最后在前文基础上论述生育间隔和出生的季节性,苏氏宗族男女性成员的生育间隔约6年,相对来说比其他被研究家族长。出生高峰在秋冬季节,低峰在夏秋季节,反映传统农业社会生育受农耕季节影响很大。第四章,有生必有死,这一章关注的是宗族人口的死亡问题。为了计算宗族人口的死亡率,先统计数据分14个年龄段展示宗族人口的死亡年龄,发现苏氏宗谱中记载的长寿的人数不少,相对高寿女性居多。借鉴前人方法,通过计算预期寿命高低来估测死亡率的高低。三大分支男女性成员的预期寿命大致在35~45之间,男女性之间相差大约三年,且相对较高,与安定战乱较少的徽州地理环境有必然关系。然后进一步计算人口存活率,以此估算宗族的大致人数规模。相对应的宗族人口的死亡季节性,死亡高峰在夏冬季节,低峰在春夏交替之际,死亡存在不可抗因素,多数死亡由天灾人祸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