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由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材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栀子和淡豆豉是传统中药配伍中的一对经典药对,广泛应用于抑郁、失眠等心理亚健康疾病临床研究中。以往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递质、遗传和内分泌等方面,由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想全面地了解抑郁症就不能仅研究单一因素。随着“脑-肠轴”概念的提出,肠道菌群在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双向调节成为抑郁症研究的新靶点。在我们课题组前期从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两方面全面地比较了抑郁大鼠与正常大鼠在盲肠内容物菌群的区别,发现抑郁大鼠中的肠道菌群有失调现象。由于乳杆菌属可以产生胞外β-葡萄糖苷酶,可调节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的体内代谢过程。所以本文通过比较正常大鼠、抑郁大鼠及ZZCD治疗大鼠的血药浓度,研究了肠道菌群不同状态下栀子豉汤中环烯醚萜苷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进一步佐证栀子豉汤是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介导了抗抑郁作用机制。一、栀子豉汤中8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栀子豉汤中八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LC-MS/MS法。采用Shim-pack GIST C18色谱柱(2.1×100mm,2μm),以0.1%乙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切换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定量。所测化学成分线性(R>0.999)、精密度、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该方法准确、快速,为栀子豉汤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二、栀子豉汤有效部位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在本研究中抑郁模型大鼠采用国际公认的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联合孤养的方式建立,模型建立成功后,连续灌胃一周栀子豉汤有效部位后,大鼠的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加快,糖水偏爱百分比升高,悬尾不动时间及游泳不动时间缩短。该实验结果从行为学明确栀子豉汤有效部位的抗抑郁作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三、栀子豉汤中五种环烯醚萜苷在大鼠血浆中分析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大鼠灌胃栀子豉汤有效部位提取物后血浆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去乙酰基车叶草酸甲酯、鸡屎藤次苷甲酯、羟异栀子苷五种环烯醚萜苷含量的LC-MS/MS法。前处理采用固相萃取法,色谱柱为Shim-pack GIST C18色谱柱(2.1×100mm,2μm),流动相为0.1%乙酸水(A)-乙腈(B);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测,MRM模式定量。方法学结果显示,所测成分定量线性关系良好(R>0.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9.8%,准确度(RE)在-10.5%~11.2%之间,基质效应在81.08%~99.01%,提取回收率均大于等于79.05%,稳定性良好,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大鼠血浆中环烯醚萜苷定量分析。四、栀子豉汤活性成分在正常及抑郁大鼠的药代动力学比较应用上述建立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正常大鼠、抑郁大鼠及ZZCD治疗大鼠口服给药栀子豉汤有效部位提取物后,大鼠体内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去乙酰基车叶草酸甲酯、鸡屎藤次苷甲酯、羟异栀子苷的血药浓度。计算五种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作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评价栀子豉汤活性成分在正常、抑郁大鼠及ZZCD治疗大鼠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抑郁组的五种环烯醚萜苷成分的Cmax和AUC均增大,Tmax延长,CL减小。与抑郁组相比,ZZCD治疗组的五种环烯醚萜苷的Cmax和AUC均小于抑郁组,Tmax较抑郁组缩短,CL较抑郁组增大;同时治疗组的数据表明栀子豉汤可以改变抑郁大鼠体内的环烯醚萜苷药代动力学参数,使其向正常组趋近。五、抑郁大鼠肠道菌介导的京尼平及其代谢物体内过程研究通过比较正常大鼠和抑郁大鼠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现抑郁大鼠血浆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去乙酰基车叶草酸甲酯、鸡屎藤次苷甲酯、羟异栀子苷的Cmax和AUC均比正常大鼠高。由于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的体内代谢过程受β-葡萄糖苷酶的调控,因此本研究采用半定量法比较正常大鼠、抑郁大鼠及ZZCD治疗大鼠血浆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的Ⅰ相代谢物京尼平和Ⅱ相代谢物京尼平硫酸盐结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血浆中京尼平及京尼平硫酸盐结合物含量均大于抑郁模型鼠,ZZCD治疗大鼠血浆中的含量处于两者之间。这说明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失调,经过栀子豉汤治疗之后,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