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山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武夷山市的主导产业。武夷山是我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四个双遗产地之一,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是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全国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作为武夷山旅游网络中最为精华部分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它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原祟安县)城南,是全国唯一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中的一颗明珠,是东南沿海风景名胜区的代表之一,在国内旅游网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作为自然和文化“双世遗”的武夷山,历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涌现了大量的科研、考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关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旅游资源评价、茶叶培育和生产以及茶文化等方面,有关旅游客流和居民感知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在大量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国内旅游客流的人口学特性、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客流和旅游社会影响研究的进展,然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区概况。第二章研究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国内旅游客流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等人口学特性。第三章研究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国内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在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客流季节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缩小客流淡旺季差异的对策。第四章研究了武夷山风景区的国内旅游者的客源空间分布结构、空间使用曲线和客源地实际人口分布曲线来探讨武夷山风景区的国内旅游者的客源空间分布特征:并在空间潜力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优化,同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武夷山国内旅游者空间潜力BP预测模型,证明其在旅游者地理分布规律的应用:还探讨了武夷山风景区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旅行方式及其在武夷山风景区内的空间分布和流动。第五章研究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业态度的差异。最后一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