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之一,政策效应关系到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在中国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货币政策效应已经呈现出区域非对称性,如果继续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大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该兼顾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尽可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最后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提高中国的整体实力。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省际效应作进一步研究,发现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省际差异比较明显,接着分析了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各省货币政策内部时滞性差异、区域和省际金融机构分布的非平衡性、金融市场的完善度、企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水平、居民行为等差异的存在,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包括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完善金融机构设施,完善金融市场,改善区域企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开放度,正确引导居民行为等对策。文章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了梳理,第二章介绍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对其本文的借鉴意义,另外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分别从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介绍。第三章基于VAR模型,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然后得出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图,最后从省际角度和区域角度分析检验结果。第四章从金融市场规模、区域企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居民行为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分析原因。第五章一方面总结了我国省际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存在性,另一方面从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改善企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开放度、正确引导居民行为七个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平衡协调发展。第六章,未来展望。因本文在货币政策效应差异原因分析部分只是做了宏观方面的分析,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量化各因素对货币政策效应的贡献率,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