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千变万化,我国货币当局不断地利用货币政策手段来进行经济调控,然而历次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有时非常显著,有时却很微弱,而并非像预期的那样和经济产出之间呈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存在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本文根据经济波动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取向,将我国1992年到2010年划分为两个经济周期,分别实证检验了1992年-2002年和2003年-2010年两个阶段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存在,结果表明,在前一个阶段,我国正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刺激效果并不明显,而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具有一定的影响,正负货币冲击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的经济理论,但对第二阶段的实证结果却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非对称性,即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却很显著。在接下来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机理分析的部分,本文分别从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两个方面着重解释了2003年到2010年期间紧缩政策失效和扩张政策有效的原因,本文认为,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经济扩张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直接融资、发行次级债券、引进境外投资者和民营资本的方式扩充资本金,从而部分程度上抵消了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债券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降低了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之间的信贷传导渠道失去了传导的通畅性,从而使得紧缩性货币政策表现不佳。而在经济紧缩时期,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出于对中央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积极放贷,而企业由于对国家刺激性政策和自身较强盈利能力的信心也愿意接受银行贷款,用于生产建设。从而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通过信贷渠道顺利的传导的实体经济。另外,本文特别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是产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现有的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不合理的财税体制成为引发地方政府投资热潮的诱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大量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存在又为扩张投资提供了资金条件,心理上的欲望和经济条件的允许成就了我国地方政府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放大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增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博弈、推动利率市场化和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约束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金融数学主要运用现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金融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它的价格依赖于原生资产的价格变化。期权是最重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又能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水平,从而塑造健康、积极学生人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
本刊1998年第2期曾发表了《有关专家建议大力发展紫苏》的短文后,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纷纷来信询问其栽培技术、产品销路、购买种子问题等,为满足大家的要求,本刊栏目编辑特进行了专项
期刊
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按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的说法就是:'这些术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第一次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次产业满足
期刊
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和经营效率
报告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血清中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含量。本法以外标法为基础,0.5mL血清标本经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后上清液进样。色谱分析条件:以C18反相柱作分析柱,流动相组成为0.005mmol/L四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创新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谈谈在生物教学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NASA格伦研究中心(GlennResearchCenter)与固特异轮胎与橡胶公司(TheGoodyearTire&RubberCompany)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超弹性轮胎。
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适应目前中级电工理论考试模式这一缺陷,提出开发基于"教之初"软件的中级电工模拟考证系统,探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中级电工考证的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