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在某种社会关系中对自身应尽职责的认知和履行及对其相应行为后果的承担,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对应性等特征。狭义的责任感是社会成员对自身、他人和人类社会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复杂态度体验。而从广义的角度,责任感应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的整体过程。人的本质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理论是责任感生成的重要理论依据。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和这一群体在中国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群体自身责任感弱化的现状,决定了加强这一群体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这一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偏差、自我意志力差等主观因素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等客观因素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主要原因。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必须注重正面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过程系统化,通过自我培育、家庭培育、学校培育、社会培育等途径,形成责任感培育的立体化网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结构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三个问题:一、研究背景意义与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创新点及研究方法。主体阐述了三个大问题:一、责任与责任感理论解读;二、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及成因分析;三、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