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指由创伤或感染等引起的子宫基底层受损所导致的子宫内膜纤维化致子宫肌壁粘连的疾病。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 ,TCRA)是治疗IUA的主要方式,但TCRA术后粘连再发率高,需要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辅助预防宫腔再粘连形成、促进内膜修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辅助治疗有宫腔内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球囊、支架、几丁糖、羊膜制品、干细胞,口服雌孕激素等,但目前的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的研究,且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治疗方式存在复发率高、费用高、操作复杂、易感染等缺点。由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组成的药物溶剂在临床上常用于输卵管通液治疗,可以改善输卵管纤毛结构、预防输卵管粘连、增加临床妊娠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妇产科门诊在临床上使用此药物溶剂作为新型防粘连剂。在临床研究中,初步发现此防粘连剂对改善TCRA术后IUA的再形成有一定疗效。
研究目的:
通过对IUA病例资料的399例回顾性分析及121例前瞻性研究,以及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TranscriptionofkappaB,NF-κB)在子宫内膜中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内在分子作用机制,对防粘连剂、IUD、防粘连剂联合IUD治疗等不同方式在TCRA术后预防再粘连形成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IUA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为TCRA术后预防IUA再形成提供新型的、有效的、经济的、操作方便的治疗方式。
研究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3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因IUA在广医三院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行TCRA的患者共399例,按照美国生殖协会的AFS评分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按预防术后再次粘连的不同治疗方式分别分组。轻度:A组为空白组(n=27);B组为防粘连剂组(n=27);C组为IUD组(n=25);D组为IUD+防粘连剂组(n=12);中度:E组为IUD组(n=102);F组为IUD+防粘连剂组(n=106);重度:G组IUD组(n=49);H组IUD+防粘连剂组(n=51)。使用美国生育指数(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AFS)评分诊断IUA程度。399例患者第一次TCRA术后1月电话随访月经情况,术后第2个月均行第二次宫腔镜检查,比较4组患者AFS改善值、宫腔再次粘连发生率、月经改善率。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ChiCTR180001939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2018年0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医三院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行宫腔镜检查,术中确诊为中度IUA的患者,按照随机表格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组:空白对照组,即单纯行TCRA术(n=60);J组:TCRA术后宫腔内注射防粘连剂组(n=61)。比较2组患者AFS改善值、宫腔再次粘连发生率、月经改善率。
实验研究:根据纳入标准,收集15例正常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及15例IUA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利用qRT-PCR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子宫内膜中NF-κB的表达。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回顾性临床研究:399例IUA的患者中,有轻度IUA91例,中度IUA208例,重度IUA100例。1.在轻度IUA患者中,TCRA术后宫内注射防粘连剂的改善的AFS评分、月经改善率与宫内放置IUD联合防粘连剂相同,均优于IUD及单纯TCRA术。空白组、防粘连剂组、IUD组、IUD+防粘连剂组4组AFS改善值分别为2.22?1.05、3.30±0.82、2.44?1.36、3.00?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S改善值两两比较,防粘连剂组优于IUD组及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UD+防粘连剂组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粘连剂组与IUD+防粘连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IUD组与空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月经改善率分别为35.3%、92.3%、85.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宫腔再粘连发生率分别为14.8%、0.0%、16.0%、16.7%,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中度IUA患者中,IUD+防粘连剂组的改善的AFS评分、宫腔再粘连率、月经改善率优于IUD组,AFS改善值分别5.75±1.57、5.00±1.70,宫腔再粘连率分别为15.1%、26.5%,月经改善率为61.5%、4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重度IUA患者中,IUD+防粘连剂组的改善的AFS评分优于防粘连剂组,分别为7.35±2.22、6.22±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再粘连率为54.9%、65.3%,月经改善率为45.1%、40.8%,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第二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21例中度IUA患者中,防粘连剂组结局优于单纯TC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改善的AFS评分为4.87±2.16、3.74±1.76,宫腔再粘连率分别为24.6%、41.7%,月经改善率为60.7%、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IUA组中的子宫内膜NF-κB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由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及庆大霉素组成的防粘连剂可以安全地应用于TCRA术后,可以有效地降低IUA患者TCRA术后宫腔粘连程度。
2.不同粘连程度的IUA预后不一致,需要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3.对于轻度IUA患者,与单纯行IUD或IUD联合防粘连剂治疗相比,术后一周辅助使用宫腔内防粘连剂治疗疗效最佳。
4.对于中重度IUA的患者,TCRA术后联合使用IUD及防粘连剂,可以有效降低宫腔粘连程度。
5.IUA患者的子宫内膜中NK-κB表达增加。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指由创伤或感染等引起的子宫基底层受损所导致的子宫内膜纤维化致子宫肌壁粘连的疾病。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 ,TCRA)是治疗IUA的主要方式,但TCRA术后粘连再发率高,需要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辅助预防宫腔再粘连形成、促进内膜修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辅助治疗有宫腔内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球囊、支架、几丁糖、羊膜制品、干细胞,口服雌孕激素等,但目前的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的研究,且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治疗方式存在复发率高、费用高、操作复杂、易感染等缺点。由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组成的药物溶剂在临床上常用于输卵管通液治疗,可以改善输卵管纤毛结构、预防输卵管粘连、增加临床妊娠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妇产科门诊在临床上使用此药物溶剂作为新型防粘连剂。在临床研究中,初步发现此防粘连剂对改善TCRA术后IUA的再形成有一定疗效。
研究目的:
通过对IUA病例资料的399例回顾性分析及121例前瞻性研究,以及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TranscriptionofkappaB,NF-κB)在子宫内膜中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内在分子作用机制,对防粘连剂、IUD、防粘连剂联合IUD治疗等不同方式在TCRA术后预防再粘连形成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IUA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为TCRA术后预防IUA再形成提供新型的、有效的、经济的、操作方便的治疗方式。
研究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3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因IUA在广医三院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行TCRA的患者共399例,按照美国生殖协会的AFS评分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按预防术后再次粘连的不同治疗方式分别分组。轻度:A组为空白组(n=27);B组为防粘连剂组(n=27);C组为IUD组(n=25);D组为IUD+防粘连剂组(n=12);中度:E组为IUD组(n=102);F组为IUD+防粘连剂组(n=106);重度:G组IUD组(n=49);H组IUD+防粘连剂组(n=51)。使用美国生育指数(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AFS)评分诊断IUA程度。399例患者第一次TCRA术后1月电话随访月经情况,术后第2个月均行第二次宫腔镜检查,比较4组患者AFS改善值、宫腔再次粘连发生率、月经改善率。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ChiCTR180001939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2018年0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医三院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行宫腔镜检查,术中确诊为中度IUA的患者,按照随机表格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组:空白对照组,即单纯行TCRA术(n=60);J组:TCRA术后宫腔内注射防粘连剂组(n=61)。比较2组患者AFS改善值、宫腔再次粘连发生率、月经改善率。
实验研究:根据纳入标准,收集15例正常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及15例IUA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利用qRT-PCR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子宫内膜中NF-κB的表达。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回顾性临床研究:399例IUA的患者中,有轻度IUA91例,中度IUA208例,重度IUA100例。1.在轻度IUA患者中,TCRA术后宫内注射防粘连剂的改善的AFS评分、月经改善率与宫内放置IUD联合防粘连剂相同,均优于IUD及单纯TCRA术。空白组、防粘连剂组、IUD组、IUD+防粘连剂组4组AFS改善值分别为2.22?1.05、3.30±0.82、2.44?1.36、3.00?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S改善值两两比较,防粘连剂组优于IUD组及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UD+防粘连剂组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粘连剂组与IUD+防粘连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IUD组与空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月经改善率分别为35.3%、92.3%、85.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宫腔再粘连发生率分别为14.8%、0.0%、16.0%、16.7%,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中度IUA患者中,IUD+防粘连剂组的改善的AFS评分、宫腔再粘连率、月经改善率优于IUD组,AFS改善值分别5.75±1.57、5.00±1.70,宫腔再粘连率分别为15.1%、26.5%,月经改善率为61.5%、4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重度IUA患者中,IUD+防粘连剂组的改善的AFS评分优于防粘连剂组,分别为7.35±2.22、6.22±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再粘连率为54.9%、65.3%,月经改善率为45.1%、40.8%,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第二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21例中度IUA患者中,防粘连剂组结局优于单纯TC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改善的AFS评分为4.87±2.16、3.74±1.76,宫腔再粘连率分别为24.6%、41.7%,月经改善率为60.7%、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IUA组中的子宫内膜NF-κB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由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及庆大霉素组成的防粘连剂可以安全地应用于TCRA术后,可以有效地降低IUA患者TCRA术后宫腔粘连程度。
2.不同粘连程度的IUA预后不一致,需要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3.对于轻度IUA患者,与单纯行IUD或IUD联合防粘连剂治疗相比,术后一周辅助使用宫腔内防粘连剂治疗疗效最佳。
4.对于中重度IUA的患者,TCRA术后联合使用IUD及防粘连剂,可以有效降低宫腔粘连程度。
5.IUA患者的子宫内膜中NK-κB表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