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混响的乡村变奏曲——论新世纪乡村小说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厚重土壤上渐次延伸,传统的力量始终相伴前行。自“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农民与乡村一直是文学的主要表达对象,数千年农耕文明传统是其稳固而深厚的审美资源。在新世纪,许多作家仍坚实地立足乡土,守望乡土,讲述中国乡村的痛苦、忧患、苏醒、裂变、转型,述说世纪之交的乡愁和乡村新人格的艰难成长。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汹涌而至,开放自由的现代文明与乡村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稳定的文化传统交相碰撞,给乡村带来了矛盾、焦虑和彷徨。相对于昔日宁静和谐的世界,今日的乡村又出现了新的喧哗和骚动,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复杂,也承载了从未有过的时代命题。作家们几乎触及了新世纪转型期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奉献出当代最新鲜、最具时代气息的文学盛宴。  乡村中国积淀的超稳定文化结构并不因时代风云变幻而改变,乡村的风俗风情、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情感生活,依然顽强地缓缓流淌。社会历史变迁仅仅给乡土带来了异质性因素,乡土文化包容并改变了它们,同时其自身也发生了新的流变。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而漫长的。新世纪的乡村作家倾情书写时代乡村的嬗变过程,传达出作家们对传统与现代的深沉思考和复杂情感:或焦虑、或坦然、或自信。  新世纪部分乡村小说试图超越政治和经济的乡村,进入文化和想象的乡村。这些作品不仅关心农民的物质生存境况,同时更加关心他们的灵魂状态和文化人格,关注他们在急遽变革的大时代中精神世界的震荡,于是把重心放到中国农民在现代转型时期精神冲突和价值皈依上,或把笔锋直指人性的丑陋;或真诚讴歌人性的光明;或深情回望传统的诗意的乡土生活。这一切,谱成了一曲多声混响的农村变奏曲。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是独特的一个,她不追随潮流,静处一隅,建构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书写对人生的独到理解。迟子建是一位关注现实的作家,她的创作坚持民间立场,扎根东北
铁凝,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最优秀的女性作家之一,三十年来,以深厚的笔力和非凡的才华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如今她累计发表了2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中短
作为一名同性恋作家,白先勇对于第三性世界的情绪特征是最有经验、最有体会、自然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自己有别于大多数人的特殊性取向,使得白先勇的同性恋作品,充满了与众不同的
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来说,革命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而关于革命的书写也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不同的时代,革命书写所呈现出来的特征都不尽相同。八十年代中
西周金文是现在所见到的西周文字的主流,当时其它的文字资料如甲骨、陶文,数量相对较少,内容也比较简单。可以说西周金文是研究西周时期汉语的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利用这
铜元素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如果心脏病人每天适量补充铜元素,病情可以缓解。原来,铜元素在人体内参与多种金属酶的合成,其中之一的氧化酶是构成心脏血管的基质胶原和弹性硬蛋白在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而胶原又是将心血管的肌细胞牢固地连接起来的纤维成分,弹性蛋白则具有促使心脏和血管壁保持弹性之功能。因此,铜元素一旦不足,此类酶的合成量减少,心血管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形态与功能,从而给冠心病的入侵以可乘之机。换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译者用自己的语言天分、文学修养,将外国文学经典引入读者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翻译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可翻译文学却一直被排除在国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