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开端对城市高度形态决策逻辑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大致分为神权决策、集权决策、以及多元决策三个主要阶段,分别阐述各阶段的决策主体和决策机制,进而说明当代城市高度形态发展正受到多层级、多群体、多情景的复合影响,因此需要使用多目标优化决策的方式进行高度形态的设计与管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对现代城市高度形态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首先,面对高度复杂的城市巨系统,在前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以积极而有限理性的分析策略,将高度形态影响因素分解成可以被解释和理性描述的独立维度,即经济效率维度、生态本底维度、人文景观维度、以及公共利益维度。厘清各维度视角下“合理”高度形态的基本特征,以及各自影响合理高度形态布局的主要因素。同时,试图将其整合成为一个具备普适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菜单”,为高度形态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甄选的参考依据。随后,阐述和分析了现有权重计算方法及其实践应用情况,指出现有多数实践项目均采用德尔菲法这一主观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笔者通过对多位相关专家德尔菲法实测调查,提出德尔菲法存在精细程度不足、难以达成统一、主观干扰较多等局限。为探究量化赋权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笔者以南京老城作为现实分析对象,在多因子评价量化描述土地性质的基础上,应用基于统计学的相关系数法、回归系数法、主成份分析法、以及熵权法4种方法,对南京老城高度形态指标权重进行科学计算。通过对比实际操作过程、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结果,推荐在今后的相关实践中,可采用相关系数法或回归系数法的计算结果作为最终确定权重的参考,同时提出熵权法不适合多目标决策系统中的权重计算。最后,作为延伸思考,强调了城市形态的发展不存在唯一性,因此不能单纯依靠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城市发展,主观的设计行为在强化城市空间的精神形象、游憩观赏、以及日常体验等方面仍然有其重要价值。城市高度形态的多目标决策必须进行理性模拟和设计介入的双向校核。同时,以南京老城四牌楼片区为假设性对象,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双向校核。全文正文部分约5.5万字,图表80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