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2781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日本学生的汉语习得偏误进行分析,能为我们全面了解偏误的成因、特点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偏误来观察日本学生汉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找到适当的纠正方法。本论文结合了中日学者对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问题的研究成果,按偏误的显性与隐性特征将日本学生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分为书写、词汇、语法、语用与文化偏误等类型,为了使本论文更具有系统性,还对日本学生的语音习得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本论文全面、详细地分析研究了日本学生汉语习得的偏误情况,论文中偏误语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和语音调查法:汉字书写偏误、词汇偏误、语法偏误、语用与文化偏误等部分主要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日本学生HSK作文中出现的偏误实例进行调查研究与归纳分析;语音偏误部分主要采用了朱川的“汉语语音测试字表”,以问卷调查和语音测验等方式对日本学生语音偏误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偏误原因分析主要应用了汉日语言对比的方法,对偏误的描写和分类主要应用了定量、定性的资料分析法。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研究现状部分介绍了国内学者关于日本学生习得偏误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学者在汉语教育问题上的学术主张与教学经验。第二部分为汉字书写偏误,将日本学生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偏误率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偏误划分为三个类型:错字、别字和不规范书写。特别是错字部分通过中日汉字基本笔画的对比,分析了日本学生汉字书写偏误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第三部分为语音偏误,从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四个方面对日本学生易错的发音问题进行了描写。语音偏误部分详细列举了在语音调查中出现偏误率比较高的偏误实例,并在偏误实例后介绍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第四部分为词汇偏误,根据偏误成因把日本学生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的词汇偏误分为母语负迁移引起的词汇偏误和目的语知识不足引起的词汇偏误两部分。母语负迁移引起的词汇偏误部分主要应用了中日语言对比的方法,从词义、词性和搭配三个方面分析了日语词汇对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目的语知识不足引起的词汇偏误部分则从同语素或义素词汇的使用和迂回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学生的汉语运用策略。第五部分为语法部分,以汉语句子成分为划分标准,将日本学生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按“主、谓、宾、定、状、补”六个类型分类,分别描写了句子成分缺失和使用多余的现象和原因。第六部分为语用和文化偏误,从HSK动态作文语料中归纳出日本学生出现文化偏误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原因。主要从“礼”与“耻”的文化意识、集团意识、等级意识与敬语表达、含蓄委婉的暖昧表达、隐晦表达等五个方面揭示了隐藏在语言中的文化偏误。第七部分为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对偏误分析的重要影响。希望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有效地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在钢桥中,索梁锚固结构是影响桥梁安全使用的关键位置,通常具有结构复杂、应力集中、焊缝密集等特点,其疲劳性能很难被设计人员所把握。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对拱桥销铰式锚固结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慢慢发生改变,企业管理思维、管理系统本质上也发生变革。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建筑企业需要改变传
海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同时河流闸坝众多、水流缓滞,“库型河”特征明显,加之干旱季节水体蒸发强烈,使得该地区水体含盐量较高,对该地区水环境、水生态构成严重威胁
高明的作家总是巧妙地利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散文中使用精妙的标点符号往往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探寻散文中的标点暗藏的作者情感密码,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文本,捕捉
<正>一、承上启下,导入课文师:这一节我们继续学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同学们都读了课文,现在我想问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同学们一起说。生(齐):孔乙己。师
成炭剂一般为含叔氮结构的化合物,是构成膨胀型阻燃体系(IFR)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是决定IFR应用范围和阻燃效率的关键因素。三嗪类衍生物富含叔氮结构,所以常被选作高效成
教学研究面临转型的挑战。最近几年来笔者有更多的机会到中小学听了一些课,发现我们的中小学课堂,确实在转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不再有压抑感。毫无疑问,这是新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互联网来实施日常生活行为,人们的社交互动也越来越多的在互联网中进行。伴随着互联网
高职院校如何彰显行业个性,培育特色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侧重研究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在形成特色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行业个性,从而更有利于特色的形成。其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