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植硅体具有超强的耐高温、抗氧化及抗分解等的特性,使得植硅体碳可以在植硅体这层坚硬外壳的保护下存于土壤以及沉积物中高达上万年之久。因此,植硅体碳是土壤稳定性碳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增强土壤碳汇,维持全球CO2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在全球森林面积急剧下降的今天,竹林面积却仍在增加,因此竹林是一个不断增大的碳汇,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麻竹因其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根茎系统发达、生态功能突出等的特点是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之一,而南靖县有“中国麻竹之乡”的美称,是福建省最大的麻竹生产种植区。本文基于地统计学结合ArcGIS 10.0空间分析软件主要研究麻竹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变异性,旨在为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硅体碳汇估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麻竹不同层次土壤植硅体碳平均含量介于0.30~0.75 g·kg-1之间,变异系数介于80.38~87.46%均小于1,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性。0~10 cm土层的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符合高斯模型;10~30 cm、60~100 cm和0~100 cm土层的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符合指数模型;30~60 cm土层的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符合球状模型。它们的块基比介于8.7%~74.9%之间,说明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它们的参数比均略小,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总体来看,麻竹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高值成片的相间,块状或破碎状的分布。(2)麻竹林0~100 cm土层中储存4.23 t·hm-2的土壤植硅体碳,且各样点土壤植硅体碳储量的差异性较大,最小值仅占最大值的4.85%。各层土壤植硅体碳储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性。整体来看,麻竹土壤的植硅体碳储量的平均值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同时发现0~100cm土层中麻竹和毛竹的土壤植硅体碳储量要高于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土壤。(3)不同地区土壤剖面中的土壤有机碳、土壤植硅体和土壤植硅体碳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中PhytOC/SOC的比值是表征长时间(十年至万年)土壤植硅体碳封存机制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地区的土壤中的PhytOC/SOC的比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的降幅大于植硅体碳的降幅。(4)土壤植硅体碳、土壤植硅体和土壤全硅的空间分布图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相似。同时它们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麻竹不仅植物部分植硅体碳含量高,其土壤积累植硅体碳的能力也强,可以封存更多的植硅体碳,因此麻竹生态系统在增加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具有重要意义。样地的竹龄与表层的土壤植硅体碳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样地的海拔与表层的土壤植硅体碳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样地的竹林年龄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植硅体碳的主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