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地质转换系统与油气成藏规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容空间在盆地中的变化中具有非统一性,即存在一个平衡点(带),在盆地演化的过程中,在平衡点(带)的一侧可容空间增加,另一侧可容空间减小,可容空间平衡点(带)处可容空间相对稳定。针对更好的研究可容空间非统一性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地质转换系统,其本质是研究这种非统一性的可容空间的变化,其核心是寻找可容空间相对稳定带――地质转换带。根据地质转换带的形成时期,本研究将地质转换带分为同期转换带和异期转换带:同期转换带是指在沉积时期,由于水平面变化和岸线波动导致其两侧发生剥蚀与沉积的一系列转换稳定线集合而成的一个区带,在该带两侧可容空间变化情况相反,一侧遭受剥蚀,另一侧接受沉积;其意义在于划分了沉积和剥蚀的边界,它控制着层序和沉积,控制着砂体储层和原生油气藏、原生残余油气藏的形成。异期转换带是指地层沉积后,由于构造运动等原因在盆地构造变换过程中的构造沉降相对稳定的带,即构造支撑带,也是一个可容空间转换带,其一侧因相对抬升可容空间减小,另一侧因相对沉降可容空间增大;其意义在于确定了地层抬升和沉降之间的相对稳定带。异期转换带对先期油气藏的调整和油气再分布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控制了原生残余油气藏、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塔中以原生油气藏、原生残余油气藏为主;塔北以原生残余油气藏、次生油气藏为主。通过对塔中北斜坡和塔北哈德逊油田的实际油藏解剖,分析了成藏期次、成藏控制因素与分布和地质转换带之间的关系,原生油气藏、部分原生残余油气藏主要集中分布于同期转换带及其附近;次生油气藏和部分原生残余油气藏主要集中分布于异期转换带及其附近。地质转换带对油气藏的形成、后期改造和再分布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志留~泥盆系地质转换系统在各成藏时期的地质转换成藏模式。志留~泥盆系地质转换带在早期油气充注成藏、中期油气调整和晚期油藏定型保存等阶段对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和调整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油气藏主要沿着地质转换带及其附近分布。
其他文献
2014年10月30日-11月5日,笔者有幸同47名中小学校长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聆听了九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和优秀的校长们一起研讨,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提出了三种有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任务的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定发达国家通
苏六朋,字枕琴,广东顺德勒流南水村人,清嘉庆至光绪初年(1791—1875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有四说,一作(1791—1862年),或作(1798-1875年),或(1798—1862年),或(17967—18617年)。其号众多,有的从其
道教修炼可以作为一种培养生态敏感性的方法。在西方重写环境保护主义的传统中,梅洛一庞蒂认为身体构成了现象学经验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内在身体的观念,舒斯特曼则提倡一种身体关学,以之作为训练身体体验世界的方法。而在道教传统中,修习者则通过修炼来改进和提高内在身体的体验及其与世界的联系。道教修炼关注内部身体丰富的知觉经验,旨在消融身体与世界之间经验上的界限。并创造出身体与世界彼此融合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成为生态敏感性的美学基础。
理论的名称和意义在20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转换和演变,由此引发了人文学者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批判性和反本质主义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年代,在那个开启改革开放新纪元的年代,发生了若干流传后世的事件。1984年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史称“莫干山
近两年来,我校语文教学积极进行着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主题阅读的主打课型是“以文带文”课。“以文带文”,就是在一堂课里,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精读一篇文章外,再略读、浏览
作为记录东汉白虎观会议的重要文本,《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一是将儒家
20世纪意大利籍艺术家乔吉奥·德·基里柯早年吸收德国象征主义艺术传统的营养,融入自己对哲学理论的思考、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意大利伟大传统的理解和运用,创作出形而上绘
一、引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三级至五级阅读和写作教学目标体现了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紧密关系,即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主题,获取细节信息,明晰篇章结构,积累语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