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玲与其美国研究者间的异文化交流与对话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无疑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一个与中国革命同频共振的女作家,丁玲不仅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也颇有影响。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韩等十几种语言,尤其在美国,丁玲是被研究的最多的女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她就和尼姆·威尔斯(Nym Wales,1907—1997)、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1950)、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等美国作家、记者有所交往,经由他们的报道、写作,西方世界得以认识丁玲,并通过她一窥中国的文学与革命。从作家、记者到汉学家,美国学者的研究在海外丁玲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学界开始对丁玲的持续研究,或处于新闻视角的访谈,或处于对其文学的探讨,或出于政治目的的解读,总之她的作品在美国经过译介、研究、传播的同时,她的身份也是多重的,她以一个多样的姿态呈现在美国视野。这种研究并非是单向的,丁玲本人也对美国学者的研究发表了诸多看法,尽管态度不一,但总体展现出了迂回的自我保护的姿态。而这种异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重要的交往方式之一,它将不同文化、国别、种族的人联系在一起,在人类文化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丁玲与其美国研究者的异文化交流与对话,旨在研究丁玲在美国的闻名以及丁玲对其美国研究的反馈,并进一步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进而希望通过此研究为中国作家与海外研究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借鉴与启示。论文的第一章阐述的是丁玲在美国的多重形象,中美左翼、共产党和国民党、记者、汉学家研究者都参与到对“丁玲”形象的建构中来,共同构筑了丁玲在美国的复杂形象。论文的第二章阐述的是丁玲与其美国研究者间的异文化交流与对话,主要探讨丁玲与美国学界的互动往来,其中包括尼姆·威尔斯、史沫特莱这些30年代就有交往的旧友,还有梅仪慈(Yi-Tsi Mei Feuerwerker,1928—2018)、艾勃(Charles J.Alber)这些专门研究她的美国汉学家,以及和她有所交往的聂华苓、於梨华等海外华裔作家。在研究丁玲与美国研究者交往的同时,本论文还将阐述丁玲对其评价的发声,并且试图剖析丁玲对其评价发声的多重原因。这其中有着海外学者的外部因素,也有着丁玲晚年心态的变化、政治立场的考量的自身缘由。论文的第三章立足于中国作家和海外研究者的互动往来,这需要中国文学海外研究者家和作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研究者树立正确的批评研究观念。丁玲的个人性格、文学作品、革命历程,让她具有更为特殊的世界意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伴随着国内外丁玲研究的深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她与美国研究者间的异文化交流展示了中国文学与世界同行的现实意义,也给中国作家与海外研究者,本土学界与域外学界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各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制度是千差万别的。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以汉学家为主要群体的中国文学海外研究者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无论是中国作家群体还是本土学界都不能对其译介、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否认,而是需要帮助他们从历史经纬出发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创作,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中国声音。同时在与海外学界的交往中,我们要明晰海外学术研究的一体两面,他们一方面主动译介、研究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促进其海外传播,另一方面由于自身需求、个人偏好和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显得五花八门,与本土研究大相径庭。对此,我们需要持一个宽容的态度,双方应该彼此尊重形成良性互动,引导来自不同文化的声音加入到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中,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中国淑女》(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and Certain of Her Contemporaries,1929)是英国汉学家苏慧廉之女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1885-1959)所创作的一部旅华文学作品,记叙了作者随中英庚款考察团访华期间的交游经历。在清末民初的女性旅华作家群体中,谢福芸是较为特殊的一位,她生于中国,对中国文化了解深
学位
1842年,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发表了《道德经》全译本,而后被英国汉学家湛约翰(John Chalmers,1825—1899)转译为英文,《道德经》随之进入英语世界,《道德经》英译事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学界一般将《道德经》英译史分为三个阶段,翟林奈(Lionel Giles,1875—1958)《老子语录》(The Sayings of Lao
学位
在保险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社会,保险产品纷繁复杂且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意外伤害保险就以其低门槛、高赔付、承保范围广等优点跻身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险种之一。意外伤害保险,是现代社会为应对各种意外风险而创设的一种风险规避手段。这类保险的投保数额小但赔付率却较高,是众多险种中杠杆率最高的一项产品。同时,它的理赔范围还覆盖交通、疾病、社会活动等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意外伤害保险投保数量的不断
学位
短视频以其融合视听元素为一体,能够同时触及观看者的多个感官的优势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公共舆论新阵地,主流媒体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发挥专业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抗疫期间,为疏导人们对病毒的恐慌等负面情绪,主流媒体更是应用短视频进行情感传播。情感可以粘合社会,也可以导致社会结构重构、社会文化变革,有着巨大的力量。由此,对于情感传播的研究变得必要起来。本文从情感社会学视角出发,借助视像传播的研
学位
信息类文本注重文本的内容,强调传达信息和讲述事实,语言富有逻辑性。译者翻译信息类文本时,力求做到语言平实,传达信息准确无误。但是信息类文本中专业术语、长句、且背景信息较多,许多译文读来并不通顺流畅,给读者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本翻译报告翻译了《时间的怪物:历史如何创造历史》的第二章,并从中选取多个例子,运用明晰化理论分析解读八种翻译策略的运用。本报告以克劳迪的明晰化分类为框架,分析译文中明晰化现象发
学位
《鸽子项圈》是公元11世纪安达卢西亚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法学家、文学家伊本·哈兹姆创作的专门论述爱情的散文著作。它不仅是第一部较为全面地探讨爱情话题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安达卢西亚社会的重要文献。书中体现的许多进步观点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该书对中世纪安达卢西亚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鸽子项圈》中体现的爱情观,涉及该书中爱情书写的特
学位
歌曲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也是交流情感和文化的重要文本。在中国,可唱性歌曲翻译(又名“歌曲译配”)自20世纪20-30年代兴起,到21世纪初稍有冷却。而随着薛范著作的出版及音乐剧的引进,国内对可唱性歌曲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能让目的语听众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思且让译词实现真正的可唱,译者在进行此类翻译时面临诸多限制和挑战,实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译者有良好的翻译水平,还需要通晓乐理知识、具备审美能力。邓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部署。而中国文学“走出去”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吸引了部分国内外学者的眼光。然而,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欧美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忽视了诸如东南亚、南亚等小语种国家,造成了部分研究空
学位
伊米勒·哈比比是以色列阿拉伯文学与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先锋。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悲乐观者》融合了历史与想象,描摹与讽刺,打造了一面巴勒斯坦历史的哈哈镜。身份是小说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当前相关研究尚未系统性地从主体间性角度研究人物身份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基于这一研究空缺,本论文重点观察小说主人公赛义德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赛义德这一人物呈现的身份问题。在绪论中,笔者将介绍伊米勒·哈比比
学位
能源治理是一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协同参与的能源管理活动的总和,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特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国家,长期以来,石油出口收入构成了沙特巩固王室统治、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实资金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对以石油产业为代表的能源行业的治理效果,直接影响着沙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开发进程加速、以页岩油为代表的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