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其灵魂的辩论》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与其灵魂的辩论》是中王国时期第十一王朝末期至第十二王朝初期的一篇草纸文献。文献的开头部分已经缺失,现存的草纸文献包含“人”与“灵魂”之间的四组对话,“人”与“灵魂”围绕死亡的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社会动乱、政治腐败、饥荒遍野、道德沦丧的背景下,“人”的悲惨遭遇使他想要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灵魂”则努力劝说“人”放弃轻生的想法,应珍惜生命,两个角色经过轮流发言、互相辩论后,“灵魂”做最后陈词。《一个人与其灵魂的辩论》草纸文献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引用两个平民的故事,另外还包含四首诗歌,整篇文献语言丰富、措辞考究、内容晦涩,是迄今古埃及存在较多争议的文献之一。《一个人与其灵魂的辩论》草纸文献反应了第十一王朝末期至第十二王朝初期,古埃及处于骚乱、动荡的局势之中,直观的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描述了抢夺、欺骗、背叛等道德沦丧的社会乱象,反应了与主流宗教信仰相违背的个人信念,体现了个人对统治阶级不满,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和其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对《一个人与其灵魂的辩论》草纸文献进行分析,心理学起源之初多是对“灵魂”进行探讨,“灵魂”是一个有复杂内涵的概念,其与意识、思维、精神、心理有相似的含义,与宗教和哲学有直接联系。古埃及人对灵魂有全面而丰富的认识:“灵魂”包括“巴”、“卡”,与“名字”、“影子”、“尸体”存在关联;“灵魂”是非物质的,以类似“流”的方式存在,有飞升、飞落、自由活动的能力,具备动力和能量;古埃及人持“灵魂永生”的观点,他们认为“灵魂”只属于一个人,如果人生前无过错,被判定可以进入“西方世界”,“灵魂”会伴随死者一起获得永生,反之,“灵魂”会被吞噬,彻底消亡。通过《一个人与其灵魂的辩论》草纸文献可以进一步分析古代埃及文明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古埃及人一直试图在身体与灵魂之间寻找关联,这便是早期对身心关系的探索。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最为重要的身体器官,心脏被认为是“思想之所在”,心脏承载着人生前的一切品行,与人的道德、情感、思想意识、心理活动相关。虽然现代科学证实心理活动是由脑支配的,但是古埃及人将心脏与心理活动进行关联的探索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其实,早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对脑与身心关系形成了正确认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医学著作《艾德温·史密斯纸草》就是最好的证据。该草纸文献中第一次指称了“脑”这个器官,并提及脑膜、沟回和脑髓液等,虽然对“脑”的认识很快被淹没在巫术与医学的结合中,但是古埃及人先进的医学知识及其对脑及身心关系的认识令人折服。“玛阿特”是古埃及文明中的核心观念,其所包含的秩序、真理、正义、公平等含义成为古埃及人根深蒂固的信念,“玛阿特”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约束和规范着古埃及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促使古埃及人自觉形成符合“玛阿特”标准的道德品质和意识。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晚期之间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海拔的升高使得青藏高原拥有着独特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的极端环境条件和交通不便,使得该地区真菌物种资源的调查严重不足。本课题组自2015年专注于西藏大型真菌的资源调查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西藏高山草甸带,尤其是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的植被主要为高山灌木、高山
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持续变暖导致降水格局发生剧烈改变。其中,降水量改变将显著地影响以水分和氮素为限制因子的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氮循环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地位突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生物驱动的氮素转化。降水变化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功能的影响主要受到土壤微生物的调控作用,但其内在响应与调控机制尚
过去一个世纪的气候变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该现象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是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拥有森林、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沙漠等多种植被类型,但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内蒙古的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增加,对该区域的植被动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科学分析不同时空尺度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物候的影响以及预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气候的迅速变化导致各领域中系统的不确定性,比如,生态、金融、信号处理、流行病学、电信等。这些系统的结构可能经历突变。为了控制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了连续动力学行为和离散事件的具有马尔科夫切换的随机微分方程又称切换扩散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其稳定化是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基于离散时间观测的反馈控制被用来稳定切换扩散系统。很多物理系统中总是观测到控制响应的滞后
Casimir效应是相距微纳米的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源于物体边界附近的电磁场零点能涨落的宏观量子现象。该效应可细分为静态Casimir效应、动态Casimir效应和Casimir-Polder力。动态Casimir效应是真空中量子场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系统中虚量子涨落转化为实光子对的现象。由于该光子对在实验中表现出了量子失协、量子纠缠、量子导引等量子特性,因此动态Casimir效应被认为是
网络科学近些年来一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它在众多学科,例如生物学、信息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现实世界中很多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都能够用网络的形式来统一表示,以此网络科学的不断进步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理解。实际网络经常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区结构或是类结构,即节点的分类组织,它使得在同一类的节点内部有较多的边,在不同类的节点之间的有较少的边。类似于人体中的组
反问题源于数学物理问题,也称之为数学物理中的反问题,是近几十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分支,它在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金融学,工业控制,生命科学,模式识别,地质与环境科学,信号图像处理,信息与控制等许多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数学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因为大多反问题是不适定问题,无法求其解析解,因此,数值解法对反问题的研究起关键性的作用.随着计算方法的发展,反问题的数值解法也越来
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秆还田作为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其施用的数量和质量也能直接和间接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及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调节机制,依托吉林省梨树县免耕定位平台,综合利用回归分析、冗余分析、网络分析及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①由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继承“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野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肯定和对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一
共治即共同统治,即两人或多人同时在同一政权占有君主的名分。古代埃及国王开始进行统治的标志是登基、启用新的王衔并以自己的名义纪年。本文选择新王国时代的共治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共治的具体案例探讨共治的方式。由于共治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家族统治,而且相关案例在新王国时代3个王朝的分布并不均衡,本文未简单按照王朝划分章节,而是结合王室血脉的传承情况将这个时代分为4段。第一章探讨第十八王朝前期6名国王的共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