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描述了梁山好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反抗不正义的制度、追求社会正义的种种故事,传达出他们在遭受强烈压制和不公平待遇的状态下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反映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对于“正义”的追求。《水浒传》不只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正义的教科书。本文试着从法哲学的维度来分析和审视《水浒传》,考察其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正义思想。从全书看,《水浒传》表达的正义主要有三种形式:作为判断正义最高依据的“天道”,作为正义人性基础的“复仇”,以及介于两者之间、调和最高正义与基础性正义的“义”。众所周知,“天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道、墨等诸家学说都把其归结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终极性的存在,它是不能违背的,凡事都要遵循“天道”的指引。《水浒传》以融合了诸家天道思想的“替天行道”为内容主旨,充分展现了“天道”的正义内涵。与“天道”相同,“复仇”也是《水浒传》的重要主题。《水浒传》之所以花大量的篇幅描述复仇,是因为它与正义紧密相关,体现了正义的人性基础,是其表达正义的另一重要形式。在“天道”与“复仇”之外,作者还向读者们展现了“义”这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在《水浒传》中,“义”是联结梁山好汉的精神纽带,具体体现为“打抱不平”、“仗义疏财”、“患难与共”等诸多内容。“义”非为别物,它实际上也是“正义”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其实质是我国传统思想中正义观念的集中展现。从更深层次上看,《水浒传》的思想意蕴也反应了中国古代的人们对正义的探索、对制度的追问以及对价值的思考。全书以招安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描写梁山英雄的反抗,宣扬的主要思想是:在不正义的体制下,人们的反抗是合理的、正当的;后一部分描写梁山英雄招安之后为朝廷卖命,转而镇压其他起义者,其行为的性质发生了转化,即由正义转化为非正义,这也为梁山好汉的最终命运埋下了伏笔,揭示了其悲剧性命运的终极根源,它宣扬了这样的正义观:为不正以张目即为非正义。结论部分略述了《水浒传》所探索的正义思想的意义与局限,对全文进行了总结。